【新冠肺炎】各國急謀大流行對策 防疫機械人成未來科技重點?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近三個月後終獲世衛宣布成為「全球大流行」。為應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中國內地早於二月初已有公司利用無人機協助巡視公眾地方、噴灑消毒及作體溫監測;美國西雅圖近日亦有配備聽診器的機械人幫助醫生照顧確診病患,減低相互傳染的機會。而首部港產5G防疫機械人原來亦早於二月上旬以極速的15天時間研發成功,並陸續於本地個別醫療機構和NGO投入防疫工作。
這部由路邦科技有限公司 (Roborn) 研發的防疫機械人配備FDA標準的攝像鏡頭、5G CPE客戶終端設備。公司聯合創辦人兼首席技術官麥騫譽向《香港01》記者表示:「防疫機械人的研發初衷是減少前線醫護壓力,其賣點是靈活性大,可以因應不同用家需要作出配合,靈活部署。」
用家可以為機械人預先制定程式,指示它於指定時間前往指定地點工作,監測途經人士的體溫有否異常,也可以一邊巡邏一邊監測。機械人具有自動避障功能,可以自動繞過物件。當發現體溫異常的人士,機械人可以視乎用家的實際情況和需要,作出自動警佈功能或傳輸訊息至用戶手機跟進等後續措施。
舉例在機場,若捕捉到體溫異常的人士,當局可能需要這位人士提供所有資訊並拒絕對方登機;如在醫院,可能需要了解涉及哪些緊密接觸,醫院管理者若發現同事發燒,便需要了解和他接觸過的人;如在商場,若發現有顧客發燒,可能需要向對方提議到商場指定的探熱地方作檢測,也可向對方提供商場內或附近的醫療服務機構位置。是故公司已制定一系列的相應方案供用家選擇。
麥騫譽指出,坊間的體溫監測大多只是個簡單的攝像鏡頭,普遍會出現誤鳴的情況,例如有人手拿一杯熱水或暖包經過,系統都可能會響。「機械人配有物件辨認功能 (object recognition),能夠識別是人頭位置發熱而非其他物件發熱,避免誤鳴的情況。」他補充:「我們的攝像鏡頭是FDA標準,準確度誤差只有0.01度,故醫療中心都安心採用。」
此外,麥騫譽強調:「機械人的5G網絡,能夠兼容5G、4G和Wifi。比如一些警佈系統,需要用到傳輸數據回後勤辦公室再操控機械人移動,這個過程的速度會快得多。」他透露,目前一些本地的商場以至政府部門也有對該防疫機械人作初步接洽。
15天研發機械人的「極速傳說」
早在今年大年初一,當公司另一聯合創辦人兼署理行政總裁潘嘉陽教授從新聞得悉武漢封城,經已感覺不妥。他向記者憶述當時立即致電麥騫譽:「連恭喜發財也沒對他說,便指出認為香港需要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並將當前坊間的痛點告訴了他。」
當時他們即時想到,前線人員最容易受到感染,人手也會出現緊張,因此壓力也將會是最大。基於特區政府主張圍堵策略 (containment strategy),而體溫檢測成為相關策略的第一線重要手段。惟潘嘉陽直言:「對於這種圍堵的策略,我注意到一些不合邏輯的做法,我認為近距離和需要排隊聚集進行體溫檢測是不應該的。」
他解釋坊間普遍兩種體溫檢測的盲點。第一種是人手檢測,他認為保安員在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下,近距離替人做體溫檢測存在一定風險。在長時間工作加上在做的也非原本的工作範疇,人為出錯或遺漏的機會難免。另一種做法則透過熱成像人體測溫系統 (thermal camera),作遠距離偵測。由於系統缺乏人工智能,容易出現誤鳴,加上需要人手協助,可能需要封閉部份出入口來集中人手處理。故此,潘嘉陽認為防疫機械人將大派用場,並表示:「上述兩種做法同樣有點反智,並非疫情下的理想做法。」
結果,他們團隊上下6位教授加博士組成的10人團隊,每日20小時埋首工作,經過15日合共3000個專業工時研發做出來,名為Professor Epidemic Prevention 3000,PEP3000的防疫機械人。
對於極速研發的過程,潘嘉陽強調:「我們公司本身有很深厚的底子,如像科技的少林寺,擁有AI、5G、機械人技術、物聯網(IoT)、軟件程式等多方面的高手。」抱持「限期為昨天(Deadline is yesterday)」宗旨的他雖然笑稱不太滿意研發的時間,但也自豪的表示:「我相信我們是全球首部具備5G、AI、機械人技術和遠程體溫監測的機械人。」
潘嘉陽強調,機械人的一大賣點是能夠靈活部署,他認為:「我們目前的圍堵策略就是以為守住閘口已足夠,但閘後策略(behind the gate strategy)則是我們目前沒有。」他指出疫情往往並不是發生在閘口位置,故防疫的其中一個重點必然是所謂的自我維持生態(self-sustaining ecology),即進入後可能會逗留或生活一段時間的地方,如醫院、商場、辧公大樓、政府機關和郵輪等。
他以進入大學或數碼港為例指:「我們進來後可能一整天也待在這裏工作和聚集,尤其是在餐廳、餐具室(pantry)、休息室等地方,我們更可能會除下口罩,甚至與人交談接觸。」
防疫成未來科技發展方向?
目前,該公司已在研發另一款消毒機械人,希望解決目前社會上的另一大痛點。機械人可以負責消毒噴灑如大堂電梯掣、電梯扶手等位置。由於現時不少商場、商廈和住宅等都要每一兩小時清潔一次這些經常有人接觸的地方,故需要安排大量人手處理,這並非一般機構可以長久維持的安排。而由機械人處理不但可以減少人手壓力,還可以更頻密地去做,達到更佳的消毒效果。
不過,潘嘉陽強調:「我們需要避免即興去做一件事。因為一時之需有可能產生供應過量的問題,最終導致整個行業崩潰。」他表示公司沒有研究過能賣多少,也未想過是否一時之需。他們只知道現時社會急切需要防疫機械人,故傾力盡快做出來。
最後,他認為防疫問題說穿了就是風險管理的問題,並不應待爆發時才去做。他解釋防疫並不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地區和團體的事:「這是個長遠的戰略,我認為政府應仔細研究。想想自2003年起,我們已先後經歷了禽流感、H1N1、MERS等疫情,每隔幾年便會發生一次。」。
潘嘉陽補充:「回看2003年之前,我們其實很少做體溫檢測,人手的也沒有。是此後才有這種措施。」他相信如今有了防疫機械人的新科技,理論上日後人手的體溫檢測應會越來越少,因為機械人更為勝任。因此,他認為市場上日後應會開始有共識,未來或會在防疫問題上做得較長遠和深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