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五】課堂記錄行為數據 自閉症學校冀助孩子過獨立生活
愛培學校是全港唯一一間專門為自閉症學童而設的學校,它由美國愛培自閉症基金在2007年開辦,校方推行「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ABA)教學法。校長文麗萍表示,「有學校專門為視障、聽障人士而設,自閉症患者都一樣。」愛培學校為私立小學,她形容為「介乎特殊跟主流學校之間」。學生的年齡層很廣,由6歲至18歲。「如果要做政府(特殊學校),不可以只做自閉症,要做所有學習困難,這不是我們的專業範疇。」此乃《人工智能助治自閉症》專題報道之五
校方推行中英雙語、小班教學,全校只有65名學生,每班最多八人。校內有三十多名老師,每節課有兩位或以上教師負責,師生比例一比二。每位學生都會訂立「個人學習計劃」(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簡稱IEP),學習目標、上課時間表及功課深淺程度亦有所不同。
政府評估輪候多時 未整合數據
ABA教學法在美國廣泛流行,提倡以科學化方式,有系統觀察、測量,並分析孩子的行為表現,從前因後果剖析,並透過控制外在環境,改善學童的行為問題,而且每名教師需接受420小時的治療培訓。「每一個老師都得分析,究竟是什麼原因阻礙學習,學生的技能、情緒或行為?」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簿,記錄IEP及行為數據。每一節課都會錄影,一位老師負責授課,一位老師記錄數據點,因此可追溯學童的情緒爆發點。
ABA教學法密集教小朋友如何自行克制,文麗萍指出,「如果我要補兩至三年的學習空白,但只可以見一位治療師,每星期見45分鐘,效果難達預期。」
校方每三個月見一次家長,每年發表一份年終報告。他們會跟家長傾談,了解學生的真正需要,因為部分學童不一定需要使用其他治療服務。
文麗萍多年來觀察到,幼稚園、小學及中學自閉學童的數目並不對應,她批評香港缺乏有關自閉症患者由出生至各成長階段的完整數據。「家長可以找政府或私人機構做評估,但前者要輪候多時,診斷結果或有不同,所以想找數據做研究都好困難。」
教育署回覆有關特殊學校自閉學童查詢時表示:「這些學校取錄的學生,除了本身的主要殘疾外,不少亦兼有其他殘疾或特殊教育需要,我們沒有要求學校分類呈報有關資料。」署方只備存輕度智障兒童學校和中度智障兒童學校中的自閉症學生數字。
連繫社區支援就業 助獨立生活
在愛培學校最頂層的多間課室,設計成辦公室、廚房及洗衣房,15至18歲的自閉症學生在此學習如何生活自理,學校又會按不同職場技能頒發證書。校方更會找合作夥伴,例如邀請機構職員成為導師(mentor),教授見工面試技巧,並與主流學校、職業學校聯繫,為有意升學的學生鋪路。
她強調,「不是說這間學校如何幫助這個小朋友,而是整個社區幫不幫到他,家長得不得到支援。這並非僅在校園提供支援,而是需要陪同他們生活。」
文麗萍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辦學,自言對自閉症學童前途的擔憂從未停過,「香港完全不會有這些(社區支援),我覺得這才是恐怖的地方。」連繫社區,支援就業,讓自閉症患者成長,學懂自理,能夠獨立生活,才是最終目標。
「我們並不是要為天生不同於常人的孩子找出靈丹妙藥。」 SCERTS(知情解意)教學模式創辦人Emily Rubin指出,SCERTS教學模式尊重每一個人之間的差異,並提供學習環境,「這意味着可能要終身干預。」
Emily Rubin舉出案例,曾觀察一位自閉症患者,由他九歲開始長期接觸,對方沒有口語能力,但很有藝術天分,經過漫長治療及學習,現在24歲的他已經成為一位糕餅師傅。他為了養貓,學習如何生活自理,並搬出來獨立住,其父母更安裝了智能家居系統,可以隨時透過鏡頭觀看孩子的生活。Emily Rubin亦樂見其成,「我們教懂他擁有自我(own sense of self)。」
自閉症或無法根治,孩子終會長大成人,但創新科技仍有角色可期—協助他們獨立生活。
上文節錄自第14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21日)《機械人陪小朋友社交 人工智能助治自閉症》專題中的《自閉症專門學校 科學化數據管理》。
相關文章:【自閉症.一】中國千萬患者 靠人工智能篩查【自閉症.二】機械人教小朋友社交 治療以人為本【自閉症.三】照料高敏感孩子 家長摸索最佳干預方式【自閉症.四】 SEN學生學生靠App 融合科技成效視乎支援政策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