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毀台、棄台到掏空 陸學者:台灣「疑美」有五類論法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近兩年來「疑美論」在台灣社會發酵,與中美關係和台海局勢密切相關,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汪曙申分析,台灣遠觀俄烏戰爭、巴以衝突持續,社會一直充滿焦慮情緒,對美國的戰略信譽及「保衛」台灣的信心受到挫傷,「疑美論」在台已呈現五類論法,預判未來還將不斷出現新的走向。

內媒《環球時報》1日刊出汪曙申投書文章,解構台灣社會內度「疑美論」呈現的不同走向。汪曙申指出,台灣社會整體「親美」,主要政黨也毫不掩飾表達「親美」路線,但從甫落幕的台灣大選過程可以看出台灣內部憂心台海局勢,同步潛藏對美國的深層疑慮,以致「疑美論」起伏不定。

汪曙申提出「疑美論」近年在台灣社會發酵,與中美關係和台海局勢密切相關,大體表現為幾種心理和論調。

首先是美國「毀台論」。即認為美國從霸權護持的現實主義出發,把台灣視作遏制中國崛起的終極工具,遂加大「聯台制中」「以台耗中」,加快將台灣武裝成軍事上的「豪豬」,把台灣本島設定為衝突的戰場。諸如美國卸任官員和智庫學者提出的「打巷戰」「地雷島」「庶民抵抗」,即被島內解讀成「毀台論」的前兆。汪曙申舉例指出,有台灣學者提出「烏克蘭情境效應」,稱俄烏衝突爆發後,台灣內部對「美國防衛台灣」的信心降低,促使支援兩岸對話的民意上升。

台灣前立委蔡正元引述美國媒體人指白宮有「毀台計劃」,美國在台協會(AIT)2月22日發布聲明稿澄清,強調美國總統拜登曾親自投票支持《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Reuters)

其次是美國「棄台論」。汪曙申認為,台灣社會認同美國仍然擁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和軍事實力,但也承認中國大陸追趕態勢明顯且在台海周邊區域形成了對美國的軍事優勢。但蔡英文執政8年「倚美固邦」效果很差,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引發的兩岸軍事緊張,美國回應介入的強度與1996年爆發的台海導彈危機強弱有別,都讓台灣社會擔心未來美國會否在一個臨界點再次「棄台」。

美國12月8日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一份旨在推動實現巴以人道主義停火的決議草案。多國對此表示失望和遺憾。草案獲得13票贊成,美國投了反對票,英國投了棄權票。由於常任理事國美國行使了否決權,草案未能通過。(新華社)

第三是美國「亂源論」。汪曙申提及,台灣社會在安全上依賴美國,同時不希望淪為第二個烏克蘭或巴勒斯坦,近年美國兩黨亂鬥,特別是可能相互飆車打「台灣牌」,一直刺激島內憂美引亂造亂的神經。

第四是美國「掏空論」。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新冠疫情暴發後,美國重新審視供應鏈安全,強勢要求台積電赴亞利桑那州投資建廠。汪曙申指出,台灣社會開始疑慮美國逐漸掏空台灣半導體的技術和人才儲備,美陸軍戰爭學院學術季刊刊文主張美台採取「焦土」戰略、自行摧毀台積電等說法,更讓台灣輿論震驚與反感。

2022年12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出席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新工廠的移機典禮,藉此機會強調其政策使就業市場成長,並且對於台積電擴大投資一事指出,此舉「有望改變遊戲規則」。(Facebook/美國在台協會 AIT)

第五則是美國「收割論」。汪曙申點明,美國力推印太戰略」、拉攏盟伴國家介入台海事務,催生台灣社會擔憂美國渲染台海戰爭及推動相關佈局,未來若爆發衝突,美國首先將台灣和印太盟伴推向前台,而其伺機收割利益。

最後,文章抨擊民進黨政府將各種「疑美論」一概歸結為「認知戰」,規避問題,轉移焦點,並通過強化「倚美論」加以對沖,但對上奉行國家利益絕對優先原則的美國,只把台灣內部社會的「疑美論」還將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