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加油」到「台灣真好」:橫跨兩岸三地的「愛的比較級」
為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香港歌手張學友為中央電視台錄製祝福視頻,席間提及「香港加油」字眼,意外遭中國大陸網民攻擊,央視片段隨後亦被刪除。張學友7月3日發表聲明,指他對「香港加油」成為「禁語」無法理解,並希望中國人能「以理服人」。
相關事件旋即成為橫跨中港台三地次日的一則熱門新聞,各種評論與緩頰之語不絕,輿論多「心疼」向來無涉政治表態的張學友,望這起燒得突如其來的民粹之火早日熄滅。
回顧近年兩岸三地藝人「涉政」火燒上身的事件層出不窮,雖人人皆稱「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但在陸港與兩岸關係存在一定矛盾狀態下,演藝人員盼與政治劃清界線的初衷,總歸只能是期待一場,不敵兩岸三地日漸飽滿卻又脆弱的民粹主義。悲觀而言,原可包羅三地的泛民族主義統合,在特定意識形態刺激下,如今遂演變成割據一般,劣化為一類既排他又信仰屬地的民粹氣燄,聽者有意下,只得灼傷無心說者。
綜觀張學友在陸網惹議的發言,除了「香港加油」這個被主觀牽引至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口號外,張學友言談間「只有香港、未見祖國」也是被陸網提頭來見的重點,終於一頂「不愛國」的政治硬帽便給扣了下來。
無獨有偶,此前長年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灣演員李立群,今年四月間逢上海疫情爆發,網上分享隔離日常,一句「給你吃什麼,就吃什麼」,一度引得台網輿論趁機嘲諷,成為彼時話題。近日,李立群返台,因將錢包遺漏在入境櫃枱,後有民眾拾起迅速歸還之,李立群再次在網上「分享體驗」,隨口稱「台灣真好,東西掉了立刻有人幫你拿過來」,卻又無事惹得一身腥——即有好事網民糾字「台灣真好」,反向揶揄「中國不好」,又或開嗆李立群,認為中國既然這麼好,又何必返台?
儘管張學友與李立群兩人成為新聞話題的「境遇不同」,惟細究其中,在敏感、飽滿又脆弱的三地民粹主義夾擊下,兩人境遇實則殊途同歸。
首先,張學友遭疑以「香港加油」呼應「反修例」,又通篇未見「祖國」,致其「愛國心」被打了折扣,撇除此高標審查有礙「人心回歸」,其民粹意識反映的是祖國情懷與香港情懷的認識論中存在邊界割裂,且存乎優先序,即必先有祖國,方有香港;先愛祖國,才能後愛香港。
在陸港關係存在一定矛盾的當下,張學友言談「只有香港、未見祖國」,意外踩踏中國大陸熱炙民粹最在意也最放大檢視的地帶:香港人說香港,到底是在「先有中後有港」的意識下產出,還是一套「有港無中」的屬地語言?
點擊睇學友這段短片:
其次,李立群旅居上海多年,在「飢餓過後」返台,台網對此多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心思,哪怕李立群多嘴一句「台灣真好」,都能超譯質疑是否有代表「中國不好」之意。兩岸關係矛盾歷史由來已久,如今尖鋭演化,在台灣「反中」民粹高張持續下,顯然徒有「台灣真好」不足矣,還須有「中國不好」與之相稱,台灣價值才得以升值。
總的來說,迸發在陸港與兩岸之間的民粹火花,殊途同歸之處是將彼此的意識情懷與敍事進行絕對的割裂,成為正方與反方之間的對簿狀態,並且賦予己方「屬性主意」日益明顯的情懷,同時伴隨對待彼方一定的比較級心理。在張學友事件中,祖國與香港「各自屬地」,但存在先後與大小,「先中後港」、「中大港小」;在李立群事件中,大陸與台灣同樣被「各自屬地」,但必須存在高低位差,往來兩岸如藝人,在敍事與情懷的表露中,兩者不可兼得,否則譴責將至。
這兩場幾乎同映,既表現排他又信仰各自屬地的民粹之爭,十足有礙跨兩岸三地泛民族主義的凝聚。正面來說,三地有着對屬地發乎情的情懷再正常不過,但當屬地情懷的愛滿溢,甚而出現了「比較級」,等着挫傷下一個「張學友」,又何其無辜,也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