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東升西降 英日赤手空拳 美國「保台國際化」立基難尋?

撰文:衛城
出版:更新:

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5月5日在倫敦舉行會談,兩人同意深化雙邊國防關係,並在印太地區進行更密切的軍事合作。雙方最終達成「相互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將允許日本和英國部隊共同部署,在印太地區進行訓練和聯合演習。

一般認為,英國、澳洲與美國2021年9月新立軍事聯盟AUKUS,以在印太地區對抗崛起的中國。如今日本跟英國加強合作,可以看出該區域的局勢變化。

2022年1月6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和澳洲總理莫里森(左)在視頻峰會上展示已經簽署兩國「互惠准入協定」的文件。(AP)

美國為首的部份西方盟友

這場會談不意外地圍繞在俄烏戰爭帶來的國際壓力上,英國聲明指出,「俄羅斯的野蠻入侵標誌着冷戰後時期的結束,對更廣泛的國際穩定有重大影響」;而岸田則是直接警告,「如果主要大國不作出一致反應,對烏克蘭的入侵可能會在東亞複製」,「必須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就英日兩國領導人強硬點題的態勢來看,基本延續着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即已成形的以美國為首、五眼情報聯盟的隊伍號召,彼時美國的北約盟國並未跟隨唱和,在隨後的俄烏戰爭中,外界看到的更是美國與北約盟國的看法分歧,以及缺乏一致性的作為。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2022年5月1日突然訪問烏克蘭首都基輔,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面。圖為烏總統辦公室發布的照片,佩洛西(中間穿藍色套裝者)與訪問團抵達基輔。(AP)

事實上,21世紀全球格局轉變,早在俄烏戰爭之前即有了雛型,當時的美國已不再凡事說了算,華府再奮力也拉不動傳統西方盟友一同維持美國長年的秩序標準,如今英日在美國的注視下高調整隊,大有反映現實的味道,即傳統認為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褪色退場,被動默認了「以美國為首的部份西方」以積極替代。

毋庸置疑,「有限的泛美聯盟」集結的指向,除了有共同利益、求穩定「美國領導下的國際秩序」外,更有突出的遏止中國大陸綜合國力上升帶來現狀改變的風險,這兩者在「有限的泛美聯盟」眼中看來,實際上是一體兩面,一守一攻,終不脱離上世紀「中國威脅論」的延續。既然劍指中國的目標明確,台灣問題自然變得無可迴避。

有趣的是,相對台灣政府急於「打蛇隨棍上」,一心跟從「趁勢崛起」,「有限的泛美聯盟」看待台灣問題反倒平淡了許多。平淡的不是各類花式的涉台言詞,而是相關言論無一足夠對應到可見的具體行動上。

一如台灣從來憂慮自己是否將成為西方「棄子」,這類說法行之有年,根本在於台灣從來將自己視為大國政治中的一項議題,方有棄保之慮;然而,從美英日過去與近日的發言來看,他們確實看到了台灣,但凡高級政客說得越多,卻越顯露台灣問題之於大國政治互動,左不過是一記話題,既要能持續侃侃而談,自然就無所謂台灣問題的解決。換句話說,他日若真涉及台灣問題的解決,也無關自己的事,談資罷了。

蔡英文4月15日在台總統府接見美國聯邦參議員葛瑞姆率領聯邦參眾議員訪團,席間期待能在新的印太戰略中扮演積極角色,攜手美國等理念相同國家,繼續共同維持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台總統府供圖)

英日虛應美國的台灣故事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5月1日報道,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早在3月初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高級官員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一次為期兩天的印太戰略會議期間,與英國代表就台灣問題舉行了會談。報道稱,據知情人士透露,雙方談及英國如何在涉台外交層面做得更多、如何加強亞洲「威懾力量」、甚至還討論瞭如果美國最終因台灣問題和中國大陸「開戰」,英國將扮演什麼角色等。報道特別強調,一名英國官員稱,「該次會議是迄今為止,美英在台灣問題上展開的最高層級和最重要的討論」。

隨後,美英外交要員也不斷在台灣的安全問題翻騰炒作,諸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4月26日再度矢言,美國政府將盡全力確保台灣有能力抵禦任何潛在的侵略。英國外交大臣卓慧思(Liz Truss)緊接在4月28日答腔,期許北約組織應當成為「一個全球的北約」,處理全球範圍內所謂的「威脅」,比如應該「保護台灣不受中國大陸侵擾」。

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當地時間4月28日發表「地緣政治的回歸」外交政策演說,稱「汲取於廉價天然氣和金錢的成長猶如建築於沙地上」,儼然當代的「鐵幕演說」。(AP)

針對美英高層官員舉行會談,並首度討論台海衝突應變計劃,中國外交部5月5日批評美國政府加大打台灣牌,夥同個別國家炒作涉台問題,企圖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有關行徑危害台海和平穩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稱,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其根源是台灣當局倚美謀「獨」,美方一些人有意「以台制華」。有關行徑危害台海和平穩定,是在十分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眼見美英聯手在台灣問題上拱火,北京出手抨擊搞「台灣問題國際化」有其理據,但卓慧思舉着對北約的呼籲,引言台灣,聽在台灣方面的耳裏,這次恐怕笑不出來。試問:北約對於一個緊鄰在側的烏克蘭遭遇俄軍突襲,不僅因怯戰而束手無策,也在各國對俄親疏立場的差異下,大大限制了透過政治外交途徑解決紛爭的可能性。

再如卓慧思倡言的「北約組織應當成為一個全球的北約」,甚至主張應該保台抗中,簡直是連配合美國演場戲卻連台詞劇本都懶得看,台灣問題被英國做為涉中話題之一也罷,但被言詞輕賤至此當真不必要。

反觀同為美國鐵桿盟友的日本,在台海安全問題上的表態,相對於英國積極了不少,除了基於地緣政治與經濟競爭對於北京有更強的戒心外,日本國內政治與右翼政客親台反中的意識形態,也加深了日本在台海安全問題上的關切程度。

最甚者莫過前首相安倍晉三數度發表友台言論,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也多次表達「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立場,台灣政府向來高度寄望來自日本的應援非空穴來風。然而,從日本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再怎麼「親台」都有所限度,其自然不願見到台海出現戰爭風險,但緊跟華府腳步掣肘北京,東京實質上能夠做到怎樣的程度,想必也令日本政客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蔡英文3月22日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針對台灣加入CPTPP、烏克蘭情勢與區域局勢等議題,進行視頻對談。安倍晉三說,他曾在台灣智庫舉辦的研討會上指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以及「日美同盟有事」。(台總統府供圖)

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一份最新報告指出,由於印太盟國多不願供永久部署中程導彈激怒北京,美國在印太部署導彈的計劃並不樂觀。該研究報告稱,出於國內政治考量及與中國經濟關係,澳洲、日本、菲律賓、韓國、泰國5個印太盟國都不大可能願意提供基地給美軍永久部署陸基中程導彈(GBIRMs)。

尤其考量北京過去曾大動作抗議韓國讓美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日本雖願意強化美日同盟與自身防禦能力,但願意讓美國永久部署中程導彈的可能性其實並不高。一如卓慧思推銷虛無飄渺的「一個全球的北約」說案來回應台海安全問題,日本在實體的軍事防禦建成都無能克服基於自身發展利益的「中國因素」考量,一旦台海有事,就算日本認定有事,恐將也只是他日的紙上和平,動見觀瞻。

總的來說,「有限的泛美聯盟」徒有在制衡中國一事上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共識,但包含美國在內、英日等國相繼打出「台灣牌」的結果並不如人意,「台灣問題國際化」的行略確實會刺激到北京,但價值豐滿,實質行動更骨感帶來的反差,只能突顯美國的朋友圈正在內縮,又盟友虛應美國的台灣故事多是赤手空拳,過去幾年時而言之的「東升西降」,客觀而言,不僅正在發生,也已經看到了國際關係現實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