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信徒選高雄市長?張亞中的再戰與「韓流」創造營
國民黨在2022年底高雄市長參選人尚未決定,在前副市長李四川表態無意參選後,部分深藍社團、市黨幹部已私下喊出徵召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出馬角逐。張亞中本人則在4月19日對外表示,願意考慮為國民黨承擔高雄這場選舉。
據悉,部份在地的國民黨籍市議員在確定勸進李四川無望的情況下,已經轉向支持張亞中代表國民黨角逐高雄市長,另有高雄工商界人士表示,張亞中具備清晰的論述能力,以及捍衛公理價值的正義形象,且在2021年的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在高雄有不錯表現,十分欣賞。曾經在韓國瑜主政高雄期間任職民政局長的曹桓榮也表態,稱「張亞中之前黨主席選舉,在高雄有不錯表現,代表韓國瑜的光環與效應,轉移至張亞中身上,吸收過半韓粉過去的支持力量」。
對此,獨派政黨台灣基進黨市議員參選人陳子瑜則嘲諷「國民黨穩了」,絕對支持張亞中參選高雄,其長期主張兩岸統合論,一定可以在高雄激發相當高的討論。
面對高雄市長陳其邁競選連任的現任優勢,國民黨內在蜀中無人表態的處境下,張亞中倘若出其不意代表參選,確實能為國民黨在高雄市長一役創造話題效果。但圍繞在張亞中、韓國瑜光環效應,以及其鮮明的兩岸主張等標籤下,國民黨要挑戰高雄這片艱困選區,有四點問題必須要先能夠自恰,才能夠說服當地選民在投了一次韓國瑜之後,再投下國民黨候選人一票。
首先,國民黨需要理解的問題是「韓流」如何複製,以及能否複製的問題。儘管韓國瑜熱在2018年興起之際,一時間殺得民進黨措手不及,進而丟失了在高雄20年的執政權。但事後回觀,「韓流」一方面是人的問題,同時也是勢的問題——存在韓國瑜個人不同於宮廷醬缸的庶民煙火氣,點燃了選民希望,輔以民進黨在2016年執政後一連串的施政傲慢與年金改革惹出來的民怨,兩者相輔相成才將國民黨推上了勢頭。如今,時空環境大變,未來候選人換做了張亞中,乃至於其他人,國民黨陣營具備了什麼複製「韓流」的條件?
其次,更大的現實是,對於國民黨眾的主觀期待來說,「韓流」必須要複製是一個肯定句,因為不復制「韓流」,國民黨人已無想像力與選舉鬥志去相信自己在「綠油油」的高雄還有勝選的機會。就此層面而言,「韓流」更像是一筆過去勝利留下來的遺產,令國民黨人無法不去爭取繼承,但「韓流」複製如果是一道勝利必須的信仰,這對國民黨來說,究竟是激勵效果,還是帶來新生的約制不無疑問。
第三,從國民黨籍市議員在確定勸進李四川無望的情況下,轉向支持張亞中代表國民黨角逐高雄市長的立場來看,也暗自體現國民黨基層與政治人物經營地方的無力。李四川的不戰當然對於國民黨在高雄市長一役的士氣有相當減損,黨眾轉投次佳候選人的期待無可厚非。「棄李投張」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但張亞中的「空降之姿」,也說明了若非是國民黨在高雄當地缺乏政治格局足以挑戰市長資格的人選,不然就是堪當大任的地方政治人物怯戰。這類的情勢,國民黨在過去多回多地的地方縣市長選舉已出現多回,若非怯戰者眾,就是推派政治能量不足挑戰的人選硬着頭皮上,在艱困選區越選越弱,成為了一記無限的惡性循環。
最後,國民黨眾期待「深藍」立場卓越的張亞中出征高雄,就期待而言十分容易理解,但就國民黨主導大選區選舉的策略來看,卻也多少顛覆了選舉政治的常規操作。意即面對如高雄、台南等「深綠」選民結構的艱困大選區,國民黨基層表現的期待是一個更在光譜極端的人前去挑戰,為的不是勝選,而是創造話題,再企圖以話題帶動勝選士氣。值得留意的是,從旁鼓譟相關人選話題的人物,多是應付小選區的議員民代,這些小選區議員在現行復數選區相對多數決(SNTV)的選制下,並不需要獲取絕對多數的民意支持,爭取到一定比例的選票即可能當選。因此,在SNTV選制下的小選區議員多有劍走偏鋒、以創造聲量為先的動機,這與大選區勝選的操作邏輯並不一致。在聲量不對稱下,最終導致了國民黨在艱困選區捨棄了推派立場中庸、最獲大眾偏好的候選人,回頭擁抱基本教義的情況。從選舉策略評價,此舉實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