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齊切台海香腸 台灣在「戰前預備期」能如何自處?

撰文:衛城
出版:更新:

在2021年末的此刻,「台灣牌」已然成為西方挑戰中國的「萬用卡」,不只是美日澳等國早早做此認定,如今就連歐盟,乃至若干歐洲小國也搶搭效仿了「以台製中」的招式,樂此不疲,期待藉此好刷滿一波「反中」點數。

12月的台灣機場,延續蔡英文政府亟欲對內外彰顯的「外交高光」,魚貫接待了來自美國會議員、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議員和斯洛伐克經濟部次長率團訪台,台灣價值在民進黨政府借力美國下積極發光,企圖讓台灣得漸入國際民主國家的主流之林。

斯洛伐克經濟部次長佳雷克12月5日率領代表訪問團搭專機訪台,由於該專機機身標示斯洛伐克國徽、國名,斯洛伐克是否以此暗示與台灣的互動為準官方關係,透露的政治意涵引外界關注。(instagram@karol_galek_sas)

單從台灣內宣的角度來看,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實在高大上,亦重寫了老掉牙的民主和平論——民主國家間不只不容易發動戰爭,民主甚至得以確保防止威權進犯。相對於台灣偕同美歐等國在消磨一中原則的道路上高歌猛進,北京的反應顯得照本宣科,該有外交譴責沒少過,延續以軍機壓力試探台海的作為也不因外在介入而卻步,甚至首度加派了空中加油機運油-20於台灣周邊至第一島鏈空域進行空中加油訓練,加重了台灣軍方在台灣東部的戰備壓力。

伴隨新冠疫情不止,國際權力格局重組造成的秩序混亂,於各項議題分歧顯著的美中兩國目前最大的共識,似乎是台灣問題茲事體大,必要發揮。事實上,美中兩國回應台灣問題的方式也有志一同,頻頻在軍事、政治與外交關係上以切香腸的方式,試探對方底線,一佔地就為王,零和態勢的張力只能放,不能收。

兩相對照,美國方面率領西方旗下盟友有默契地藉與台親近,侵略高懸國際的一中原則,嘴裏說着遵守一中政策,但行動上分分秒秒都在虛化並破窗一中,一時間確實讓北京難有斷然的反制。另一方面,北京遣軍機加重台海軍事與安全上的壓力,飛掠台灣周邊防空識別區(ADIZ)已是家常便飯,成為「舊常態」,起初的差別尚有區域與出動機艦數量上的多寡,如今這些在媒體的報道上,大多沒有了分別,北京對台企圖營造的温水煮蛙與狼來了的效果,正在台灣內部醖釀。

10月26日,蔡英文接受CNN專訪;10月28日專訪內容播出,蔡英文表示有信心一旦中國大陸武力犯台時,華府會向台灣伸出援手。(台灣總統府供圖)

是以,美中兩國都心知肚明,解決台灣問題之日尚未到來,此前各方都將處在一個綿長又細微變化的「戰前預備期」:以增加己方籌碼、營造損彼利己環境為優先。因此,美中在台灣問題上漸進試探、遊走灰色地帶、偶爾踩踏對方紅線的游擊戰作為必須持續,而兩強最大的差別只在於「戰前」,北京主觀上自當有「非不得已不惜一戰」的認知,華盛頓則壓根沒有出兵保台的主觀衝動,所謂的「戰前」只是對台海局勢的客觀陳述。

由此觀之,對於頻頻被利用的台灣而言,輿論的反應已經做出了回答:喜憂參半。喜的來源自然是美國為主,舉凡美國官員、國會議員高調抵台,哪怕是停留一天,都能讓台灣上下吃下定心丸,踏實非凡。憂的來源除了北京對台一直以來的文攻武嚇、經濟連帶與融台措施分化外,更多的不安還是來自於美國。可以說,長年下來,台灣的「北京憂慮」早已是一項定量,真正帶給台灣對於自身前途的不安全感,來自於美國時而對台表現力挺,又時而口惠不實,甚或為緩和與北京關係而倒打一把。

圖為2015年習近平到訪美國安德魯斯空軍基地時與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走上紅地毯。(美聯社)

美中帶給台灣前途與安全的不定性,顯然造成台灣官民的情緒隨美中波動、操之不在己的結果,使得台灣政府只能經常廉價地為自己加油打氣鼓舞民氣,或喊話壯膽挽救民心,長期以往,精神狀況實在堪慮。但台灣安全問題豈是情緒反應的問題?情緒可以波動,但台灣的安全又豈能在這周安全、下周不安全的循環反覆間度過?

更重要的一點是,儘管美中都在台灣問題上「切香腸」,但兩造切的方式與內涵存在虛實差別:以北京對台加強軍事壓迫為例,解放軍機繞台、乃至花式調遣無人機、空中加油機加入演練,均是以增量的方式表現其「切」的藝術,輔以多款新鋭軍備成軍服役,北京正以充實自身實力的方式去對台海安全的遊戲規則重新定義。反觀美國及其扈從國家大行「以台製中」,目前持以的「切」術,係以務虛「一中」為其策略骨幹,基本是以對中減法的概念表現之,只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天不敢否定一中,渠等便無法在挺台的力道與實質上,提供任何的增量。這一來一往間,北京對台「切香腸」的進迫是實力加值,來自華盛頓的「切」更多的是在概念上、在中國的政治紅線上進行干擾,而非直接頒予台灣紅利,此消不等於彼漲的迷思,小本經營的台灣但願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