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拿下一金一銀 台灣原住民選手有「擅長運動的基因」?
東京奧運台灣選手陸續傳來捷報,其中在台灣有「舉重女神」之稱的郭婞淳、台灣柔道歷史紀錄「銀牌」的楊勇緯和舉重49公斤級奪得第四名的方菀靈都是台灣的原住民,今年中華台北隊共有13名原住民選手,再次引發關注。
台灣人口大都以漢人(96.45%)為主,原住民16族僅占2.45%,卻是台灣國際運動賽事的重要支柱。1960年,為台灣奪得第一面奧運金牌的「亞洲鐵人」楊傳廣是阿美族人,而為台灣奪下第一面奧運金牌的跆拳道選手陳詩欣也有泰雅族的血統。台灣原住民擁有擅長「運動的基因」、培養台灣原住民參與運動賽事等都引發熱烈討論。
長期以來,在台灣社會有個「刻板印象」,普遍認為原住民的運動細胞遠比漢族來得優異,尤其從過去台灣參與奧運的名單可發現,獲得1960年羅馬奧運十項全能銀牌的「亞洲鐵人」楊傳廣為阿美族;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棒球銀牌主力的黃忠義與王光熙也出身阿美族;2012年倫敦奧運跆拳道女子銅牌的曾櫟騁同樣是阿美族,2014年雅典奧運為台灣拿下第一面金牌的陳詩欣母親為泰雅族人。
而此屆東京奧運,打破奧運三項紀錄並榮獲東奧女子舉重金牌的郭婞淳,則有阿美族與布農族的血統,風靡日港台外型帥氣的楊勇緯則是排灣族人,舉重選手方菀靈則是鄒族。原住民選手的亮眼表現,也引發台灣社會「投資原民體育」的呼聲────在此之前,台北世大運原住民選手表現亮眼,也再次引發針對原住民「米血堡血型」的討論,認為台灣原住民「先天」擁有運動方面的優勢。
世大運後「米血堡血型」論
在世大運後,台灣關於米血堡血型的討論增多。所謂的米血堡血型,是除了A、B、O血型外的血型系統,例如戲劇常出現的Rh陰性血。《巷口仔社會學》引述,Broadberry (1996)與馬偕醫院團隊的資料指出,國際間罕見的米田堡紅血球血型第三亞型在台灣原住民卻有相當高的發生率。擁有米田堡血型的人,「可以容忍體內較多的二氧化碳產生,調節血球酸鹼值能力也較佳」,因此米田堡血型的人體力更好,耐力更佳,有助於運動表現的提升。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實驗室研究員許淳欣博士曾表示,白種人與日本人具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大概只有百萬分之一,台灣人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約3%到6%,台灣原住民中阿美族的比率高達90%,達悟族則是34%、卑南族的21%,台灣阿美族運動選手表現也確實很出色。
但是也有人質疑這樣的推論太過草率將「天賦」與「族群」掛勾,隨著科學的發達,時常可以看到關於疾病、特徵與基因的關聯,但若直接將某基因特色與某一族群進行標籤貼合,恐會陷入種族主義。
原住民族的「標籤」
在台灣社會原住民卻長期被貼上酗酒、會唱歌以及運動優異等標籤,但將其與「天性」與「天賦」掛勾,會忽略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影響。以喝酒為例,酒原先根源於原住民祭儀的傳統文化,背後有部落的共享概念,但在日本殖民和國民黨時期的專賣制度以及部落經濟型態改變、資本主義影響之下有了改變。
而「天生擁有運動基因」這一項雖非負面,但專注體育項目培養原住民族成為「台灣之光」一事,也有評論認為反而會因此限縮了原住民的發展。台灣社會應該反思原住民教育讓不同的個人適性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針對原住民的自治、土地權利和轉型正義有更深更全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