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半導體業界合作刺激股價 台產業專家:無法直接影響美國政策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網站於3月11日公布,中、美半導體協會經過多次磋商,在11日共同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這個工作小組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否是良音?《香港01》採訪到台灣產業智庫「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副所長洪春暉,他認為就產業界角度來看不意外,且長期對台灣業者而言不是壞事,但未來會如何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
根據中國半導體協會公布的資訊,該工作小組為兩國半導體產業建立及時溝通的共享資訊機制,主要交流出口管制、供應鏈安全、加密等技術以及貿易限制等政策。
該消息一出,被視為是美科技股的救星,因為該日半導體相關板塊起漲。如台積電ADR、賽靈思(Xilinx)、美光科技(Micron)均漲超5%,超微(AMD)漲4%,博通(Broadcom)、英偉達(Nvidia)、高通(Qualcomm)漲超3.5%。而在已經收盤的亞洲市場上,中芯國際收漲10%至26.70港元。台股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公司也有2%的漲幅。
該工作小組訊息似乎給半導體投資者信心,不過仍需務實對之。洪春暉表示從國際政治層面來看,美國對中國大陸發展半導體產業策略,從特朗普(Donald Trump)開始就是「防堵」政策,而拜登(Joe Biden)總統現在對相關禁令也未鬆口,比如禁止帶有半導體技術的產品賣給華為、禁止對中芯半導體出口零組件設備、材料等。
洪春暉也說,長遠來看,國際間對半導體設備材料流通受到《瓦聖納協議》(Wassenaar Arrangement)的管制,該管制不只有美國單方面,而是由先進國家簽訂的共識,是先進國家對特定國家出口半導體,特別運用在軍事上有所管制,在多方管制下,可見美國政府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發展現在仍採取防範態度。
洪春暉認為雖然美國政府對陸採取防範態度,但可發現美半導體產業跟陸半導體產業有上下游合作關係,仍有生意上往來,更不用講中國本身就是龐大的電子產品市場。所以對美國企業,特別是晶片業者,如英特爾(Intel),很多產品要銷售往中國大陸。
也因此,洪春暉表示,在國家與國家中間,政治外交、產業競爭上的議題,企業如何在其中維持運作,甚至未來要對雙方政府有建言。他相信民間產業的互動往來一直都存在,只是面對國際變局,國與國衝突或是磨擦,產業界很自然會形成溝通平台與管道,提出未來怎麼維持運作。
至於對台灣產業影響,洪春暉說,國際半導體到電子供應鏈本來就是跨國、長時間協作,對台灣而言,過去面對美國禁令也一直嘗試遵守,但持續尋求跟大陸發展後續生意往來。現在台灣半導體有很大一部分仍然是出口到中國大陸,除華為外仍有其他客戶,在未來對大陸出口比重會慢慢減低,但不可諱言,仍然是其中一塊市場。
所以,洪春暉認為,中美產業間對話其實像上下游業者在對話一樣,甚至台灣企業參與到中、美協會的對話未必是壞事。只是目前實質對話與工作內容不清楚,可以看到供應鏈中間本來就具有既競爭有合作關係。
對於輿論推測該工作小組成立可能暗示美方對陸政策鬆綁,洪春暉認為這樣的推測過早。因為這是產業協會的活動,不代表政府。也許大陸產業協會可以跟政府有聯繫,但美國行業協會對美國政府會提出建議,但政府是否採納建議,是否聽產業的話是兩回事,無法直接影響政策。
不過,如果從長期演進來看,洪春暉認為這對台積電、甚至台灣業者不是壞事。因為產業本來高度緊密,互相有聯繫關係,如果有民間良性溝通能進展到國與國之間良性溝通,對所有做生意廠商而言,是樂見其成,最好有很多良性互動,避免許多誤解產生不必要的管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