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騰雲機」失控墜毀 台軍輕視無人機致陷「失落的20年」
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自行研製之騰雲無人機,於2月18日晚間墜毀在台灣東南部台東縣境內活水湖森林區內,現場發生嚴重火災,中科院於當晚發佈訊息,承認該單位自研的騰雲無人機「迫降」於森林公園區,因「迫降過程觸及森林樹木造成機體毀損」,並不承認該機為「失控墜毀」。但是對照騰雲機從出生、遭難至今的種種過程,在在顯示出台灣堅持「國機國造」政策下,所可能付出的代價以及得到的收穫,可能完全不成比例。
此事原本為台軍測試自制無人機的重大慘劇,卻因為19日當天發佈新任國防部長人事案,此事件被媒體所忽略,也未有媒體持續追蹤此事的各種疑點,中科院也在18日當晚就發佈新聞,公布失事原因,言其「於當天18:33時因控制系統異常,依照標準作業程序執行迫降,隨後迫降於台東森林公園草地,降落過程觸及樹木造成機體毀損,無人員傷亡。」且「該型機為初期發展的原型機,系專門提供執行各項專案任務之測試機及人員訓練用途,本事件不影響大型無人機之研發計畫,請國人基於國防自主發展與國防安全,多予支持及鼓勵。」在未辨明事發經過,就已經開始動員情緒、以國防安全訴求台灣納稅人的無條件支持,此事頗有值得探究之處。
就技術層面而言,如果依照中科院之說法,「因控制系統異常,依照標準作業程序執行迫降在台東森林公園草地,降落過程觸及樹木造成機體毀損。」為真,那麼操控系統如果已經異常,那麼到底是如何確認,該無人機是照着標準作業程序降落(迫降)?進一步也可質疑,到底依據什麼證據,中科院方面單方面斷定是操控系統異常?這些矛盾叢生的說法,幾乎一葉知秋,可知內情頗不單純。
眾所周知,中科院為了美方準售台軍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可能影響到騰雲無人機的開發資源,而跳腳不已,故近期密集在台東志航基地測試此機,而此機之技術不純熟、設計有缺陷,甚至引擎動力與氣動外型,都經過多次修改,依舊達不到台灣軍方標準,此事是否為中科院在政治局勢下努力表現所造成的悲劇?中科院操控騰雲無人機的操控模組為何?飛控軟體如何獲得?是否付費獲得授權研發,或者是山寨商用機操控程式?這些都可能是墜毀因素。
台軍一向對無人機之事採取輕蔑態度,因為不認識無人機,故認為其「只不過是遙控飛機」而已,是「奇計淫巧」之物,上不了枱面。1999年李登輝當政末期,時任監察委員的康寧祥經由民間航太學者建議,轉交李登輝一份詳盡報吿,要求台軍應該儘早對無人機的運用、研發以及戰術等方式進行研究。
李登輝將此案交辦給時任國防部長、空軍將領出身的唐飛辦理,唐飛當時召集了五個國防部聯參次長,加上通資局長、參謀總長湯曜明等人,聽取航太學者專案報吿,過程中各高階將領幾乎不發一語,唐飛最後裁示,「台灣假如發展無人機在海峽與對岸進行偵查與監視,將挑起兩岸的緊張,有違台軍『防衛固守』的戰略指導原則,因此台灣將不發展無人機。」
由此公案可知,台軍在20年前,是堅持不發展無人機的,直到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重用康寧祥擔任國防部軍政副部長,無人機之議才再度被台軍所稍加看重。但是,台軍呆板的戰術腦袋以及閉塞的升遷加俸管道,對無人機此一「奇技淫巧」依舊不友善,故台軍針對中科院自制的中型鋭鴛無人機運用,因年度飛行時數不到24小時,遭到監察院糾舉,無人機部隊從陸軍特戰部隊,被踢到海軍陸戰隊,台軍對無人機的運用,幾乎沒有任何「超前部署」的想法。
而中科院的各項研發案,一直以來都秉持着「解放軍有,我們就要有」的軍事競賽作法,中國大陸自研無人機有成,翼龍系列甚至有良好的外銷成績,成為美製無人機的強勁對手,故中科院也想開發大型無人機,遂有騰雲無人機之出現。而解放軍研究反輻射無人攻擊機的戰法,眼看此境,中科院也如法泡製了一模一樣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攻擊機,不論外型、性能皆與解放軍一模一樣,不同的是大陸方面得到以色列授權生產原版的哈比(Harpy)反輻射無人攻擊機,台灣中科院則是山寨版、看外型偷參數自行仿製完成,像真度極高,但是要如何運用?台軍至今並無計畫或者新戰術生成。
從20年前,台軍對無人機根本不屑一顧的傲慢態度,至今在時代潮流逼迫下,不得不「擺好姿態」來應付外界質疑,究竟是否有完整的無人機戰術規劃、運用準則,搭配無人機的新戰略又是什麼?這些對台軍來說都幾乎是空白的。而中科院為了搶奪研發資源,無厘頭開發了一大堆無人機計畫,只為了高層升官晉爵加功奪獎,而無對軍事科學層面的全面研究,為了搶資源而研發,多少中科院研發案付諸東流,台灣納稅人也少人知曉,缺乏嚴格考核計畫的公正單位以及真實膽量,台灣的無人機研發之路,是否會被騰雲機「摔」出新高度?頗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