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或將緩解 台學者:台灣完全倒向美國未必是最佳策略

撰文:楊家鑫
出版:更新:

針對2021年的兩岸情勢,《展望與探索》雜誌特約研究員郭瑞華認為,中美關係是影響兩岸情勢的最重要變數,但完全倒向美國未必是台灣最佳的避險策略。疫情總會過去,兩岸人民往來終將恢復,惟兩岸各有立場堅持下,仍難有對話機會。

關於兩岸經貿關係,郭瑞華表示,兩岸經濟脱鈎幾乎不可能,而且對台灣也沒好處。(楊家鑫/多維新聞)

1月8日,台灣政大東亞研究所與中共研究雜誌社共同主辦的「2020年中國大陸情勢總結與未來發展趨勢觀察」論壇在台北舉行。

關於2020年大陸軍事情勢,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指出,中共持續推動軍事政策制度改革,並持續強化實戰化訓練。特徵着重對戰場的經營與現地操作,也就是「仗在哪裏打,兵就去哪裏練」,因此作戰空間逐步朝台灣島以東的西太平洋,導致宮古海峽與巴士海峽的演訓頻率增多,在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的演訓也「常態化」與「頻繁化」。

揭仲表示,這些武力展示,除了提升作戰能力、驗證相關作戰計畫外,另一個目的就是以軍力支持對台的「灰色地帶行為」,希望能在不引起武力反應的前提下,改變現狀。

他說,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為已存在足以升高到軍事衝突的風險;部分操演權限已下放給戰區,代表中共高層已不太注重相關舉動對兩岸氣氛的影響;但共軍機艦跨越中線應該還是中共中央掌控,還沒打算常態化。

然而,中共機艦常態化在台海周邊操演,雙方短兵相接機率必然增加,在雙方官方聯絡管道幾乎中斷、民間對立情緒不斷增加,且雙方不存在任何軍事意外防止機制的狀況下,稍有不慎,恐怕引發各方意想不到的衝突。

揭仲認為,2021年即便中美關係出現緩和,中共在兩岸與南海,會持續採取灰色地帶策略,尤其在兩岸問題上,在雙方政治情緒依舊緊繃、官方互信持續探底情況下,不太可能減少。只是未來華府如果減少一中政策模糊地帶的試探衝撞,類似共軍機艦跨越海峽中線的高強度行為,有可能略微減少。

兩岸情勢方面,《展望與探索》雜誌特約研究員郭瑞華指出,2020年的兩岸情勢受到三因素影響,一是新冠疫情擴散,重創中共形象,阻斷兩岸交流,也惡化兩岸關係;二是美中關係日益緊繃,美台關係日益緊密;三是《港區國安法》制定與執行,衝擊兩岸關係,讓台灣民眾對大陸更為疏離,甚至反感。

他認為,中共長期對台外交打壓與軍事威脅,香港一國兩制的失敗,還有台灣選舉的大動員,以及民進黨執政期間進行「去中國化」教育及台灣正名,都讓台灣民眾的國族(國家)認同明顯轉變,內部藍綠對立益加嚴重。台灣內部從國家認同問題,轉向民族(文化)認同,社會反中情緒進一步激化,兩岸漸從內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

對於兩岸未來情勢,郭瑞華表示,中美關係是影響兩岸情勢的最重要變數,但完全倒向美國未必是台灣最佳的避險策略。拜登上台後,雖仍將視中共為戰略競爭對手,但會合作,未來中美關係可能緩解,也期待兩岸關係亦可改善。

揭仲認為,北京已經將部分操演權限已下放給戰區,代表中共高層已不太注重相關舉動對兩岸氣氛的影響。(楊家鑫/多維新聞)

他表示,過去一年,兩岸始終處於互不相信的冷對抗階段,但經貿交易卻屢創新高。不過,疫情總會過去,兩岸人民往來終將恢復;同時在雙方互補互利下,經貿活動也將更為蓬勃發展。惟兩岸各有立場堅持下,仍難有對話機會;中共亦將持續升高對台軍事威脅,或許這就是兩岸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