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台灣人眼中充滿「獵奇」的中印衝突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綜合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020年6月21日,印度多地蔓延一股「抵制中國製造」的情緒,而原因則是因為近日的中印在邊境地區的衝突導致,事實上中印的邊境爭議從5月5日就開始了,但一直到近日才升級惡化。6月15日,中印雙方皆發布消息,在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中印雙方人員發生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而依照目前的訊息,印方死亡人數達20人,近百餘人受傷。

而中印衝突也進一步引發印度當地的反華情緒,據報道,印度民眾焚燒中國家電和商品,一名工會部長甚至希望禁止餐館出售中國食品。6月20日,印度民眾在街上舉着「抵制中國商品」的牌子抗議。而全印度貿易商總會(CAIT)也發起抵制中國貨運動,該商會列出近500多樣中國產品,如化粧品、鞋子、手錶、行李箱、玩具等,要求印度所有人一起抵制。

+2

不過,印度總理莫迪在6月19日的一番演講中似乎給「龍象之爭」期間激起的炙熱民族主義情緒澆了一盆冷水。他說「中國軍隊沒有進入我們的邊界,也沒有佔領我們的哨所」。言外之意,新德里委婉承認邊境對峙事件責在印度。但莫迪亦強調,20名印軍不會白白犧牲,印度軍隊有能力保衛本國邊界。

原本台灣人對於中印衝突都是採看熱鬧的態度「隔山觀虎鬥」,不過卻因為衝突起因、印度為何示弱,以及中國為何不公布傷亡人數,而讓台灣人有種「霧裏看花」之感。

首先,在衝突起因的認定上,由於大部分台灣的主流媒體在援引資料時,並沒有做到交互參照,而只片面地援引印度媒體的報道,因此立場跟結論都是認為這次邊境衝突由中國大陸挑起。同時在許多電視名嘴解讀「帶風向」下,台灣人一向認為中國大陸採取戰狼式外交地侵略他國領土主權必然最終會「碰釘子」,而引發印度的強力反彈。不過,中印衝突的走向似乎並沒有朝台灣人心中的方向發展,反而是印度先行示弱。

其次,在印度為何示弱的環節上,台灣人似乎錯誤地研判解放軍都是「紙老虎」,而忽略解放軍的高原戰備行動可能是促成印度示弱的主因之一。

+1

根據西方軍事觀察家的報吿,目前印度國防經費有三分之一花費在中印邊境的防務支出,印度總共有35個步兵和裝甲師,除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和印巴正式邊界上部署20個師。在中印邊境地區部署15個師,加上各軍團的直屬隊,印度在中印邊境的駐軍高達20萬人以上。而中國在與印度接壤的新疆軍區和西藏軍區的部隊,則相對精簡,僅保留2個步兵師,2個山地步兵旅,一個裝甲旅和2個炮兵旅,總數量不足5萬人。目前中印雙方在邊境地區部署的兵力比例為1比4。

由於具備強大的機動能力,完善的運輸保障,因此解放軍也讓印度駐軍備感壓力。

根據中國軍媒公開信息,參與此次高原戰備行動的軍隊包括但不限於西藏軍區、新疆軍區、西部戰區第76集團軍、第77集團軍、陸軍航空兵,中部戰區第81集團軍,南部戰區陸軍所屬旅,空軍航空兵所屬旅和空降兵軍所屬旅,火箭軍,以及民兵等。甚至在備戰行動中,中國軍隊還派出文工團赴一線慰問。

+2

換言之,就雙方在中印邊境的軍力整備來說,雖然印度有兵力上的優勢,但仍畏懼解放軍的集結整備能力,同時也害怕衝突進一步升級,而將可能重演年邊境戰爭的情況,因此印度先行示弱。

最後,在中方沒有公布傷亡人數方面的解讀上,台灣人多持負面看法。台媒中央社在6月20日引用印度媒體的報道,其中印度官員表示「由於中國政府不願說明死傷狀況,因而傳出是因為人民解放軍上校指揮官、副指揮官陣亡,官兵共有40到45人死傷,官方才迴避外界的詢問與質疑」。換句話說,台灣人在被「帶風向」的情況下,認為中共不願公布解放軍死傷情況,主要是考量面子問題,而又可能分成二個原因,其一是死傷人數比印方慘重,其二是死傷軍官等級較高。

不過,這種解讀顯然忽略了中方不願公布傷亡人數的實質意涵,就是希望冷處理中印衝突引發的輿論效應,尤其是在中國內部民族主義高漲的情況下,冒然公布傷亡人數,恐引發中國社會進一步反彈印度的聲浪,這將使得中印衝突從原先邊境的摩擦和對峙,進一步升級成兩國之間的民族情緒。而這樣做的結果,更可能將印度強行推向美國所主導的「印太戰略」的佈署中,這顯然並非北京所樂見。

台灣社會一向以「反共抗中」的敘事邏輯來看待中國的外交關係,而中印衝突也在台灣媒體的片面報道下,當然會讓台灣人產生幫印度加油的衝動,然而實際的發展似乎並不如台灣人所料想,因此讓台灣人有種霧裏看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