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灣向WHO要公道遇逆風 能否參與今年的WHA會議?
緊跟特朗普(Donald Trump)批判世界衛生組織(WHO)「以中國(大陸)為中心」腳步,點名「台灣」對他人身攻擊、種族歧視的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更成為台灣輿論的眾矢之的。
從台灣媒體報道的視角來看,「親中」的譚德塞未來處境堪憂。如一年捐助WHO金額達4億元美金的美國,特朗普正在慎重考慮是否要停止、縮減或凍結捐助給WHO的金額;美國國會議員提案,將譚德塞下台與美國捐助WHO予正向聯結;「民主陣營國家」愈來愈多「政要」發聲「挺台」,台灣網紅提起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刊登全版廣告「代表台灣發聲」募資提案,短時間就「超標」;而且,台灣手中還握有2019年12月31日向WHO示警這一波疫情「疑似人傳人」電郵「證據」。
不過,英國在當地時間4月12日卻宣布將捐1.35億英鎊給WHO、國際紅十字會及其他國際慈善組織,用以協助第三世界國家、戰亂頻仍地區及偏遠地區民眾強化公共衛生體系,強化其抗疫能力,藉以降低英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波、第三波攻擊;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刊登評論質疑「台灣真的沒有攻擊譚德塞嗎?」
支持WHO、譚德塞的「逆風」不只來自國際,台灣內部也有出發點不同的「反思」。台灣網紅募資刊《紐時》廣告,就引發其他網紅質疑「誰授權youtuber 可以代表全台灣?」及「只會刊廣告這招」等意有所指的「質疑」;此外,台灣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公布去年底致WHO詢問電郵內容,也有人質疑「隔離治療」與「示警人傳人」的相關性何在?
對台灣來說,與特朗普政府同一立場攻擊WHO及譚德塞「隱匿疫情」、「立場親中」及「歧視台灣」,無非是希望對譚德塞形成壓力,並以台灣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的好成績及近期援贈口罩給「友好」國家,讓台灣至少能以「觀察員」身分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標,先前的種種「努力」及「同仇敵愾」,都只是一如以往的「自嗨」罷了。
雖然特朗普領軍將矛頭指向WHO及譚德塞,而且美國國務院官員也確實與台灣外交部官員視頻會議商討如何幫助台灣參與今年的WHA,不過,種種迹象顯示,在台灣被千夫所指的譚德塞,地位似乎沒有太大動搖。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WHO 致力於促進「健康平等權」的能力難以取代,尤其在傳染病的防治上頗有成績,包括天花的根除,小兒麻痺症在世界2/3區域已經根除,麻疹、狂犬病發生率的顯著降低等,都見到WHO的努力,英國捐款給WHO、紅十字會等團體,用以增進第三世界國家的「抗疫能力」的指向明確,彰顯大國責任,與特朗普視公衛體系落後地區人民的健康為無物,揚言中止、凍結捐款予WHO,甚至還四處搶奪防疫物資形成強烈對比。
再者,自2003年亞洲爆發SARS疫情後,如何應對新型傳染病爆發就一直是WHO的重要課題,而此次新冠肺炎令人聞之色變的「無症狀感染」,至今仍未有清楚面貌,台灣衛福部以媒體報道病例已「隔離治療」向WHO「核實」郵件,卻變成「懷疑人傳人」的「鐵證」,不免讓人有「後見之明」之感。
WHO之所以建議各國不要封閉邊境,呼籲提高防疫整備,是因為深知關閉邊境造成的「恐慌」,反而會讓傳染病更快速的散播到全世界。美國多項研究指出,當下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的「源頭」來自歐洲,而且應在2月就傳入美國,但疫情大幅惡化,卻不容否認是因為特朗普於3月中旬宣布「禁歐令」後的「逃亡潮」造成的。
至今有誰還記得,當中共決定祭出「武漢封城」令時,歐美各國是以什麼態度來高度懷疑其有效性?所持觀點其實與WHO相去不遠,皆是認為「恐慌」反而會加速疫情擴散。而又有誰還記得,特朗普是如何將新冠肺炎視為與「流感差不多」,歐盟各國是如何堅持「口罩無用論」?顯示所謂的醫療及公衛體系先進國家,對新冠肺炎的了解,與WHO及譚德塞同等「無知」,以「合適的防疫指引」要求WHO,有失公允。
台灣人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當中國大陸出現不明疫情,「懷疑可能人傳人」是「超前部署」,但「會人傳人」則需要科學證據支撐,陳時中所謂「內行人講外行話」之所以會引發「逆時中」言論,根本原因就在其「缺乏科學證據」。
當台灣仍沉浸在聲討譚德塞的同仇敵愾中及多國肯定「Taiwan can help」飄飄然中,逆風卻已悄然吹起,連在《紐時》刊登廣告的效用都產生「自我懷疑」,建議蔡政府「超前部署」,及早說明「德不孤,必有鄰」其實敵不過「國際政治現實」,譚德塞的去留也不是由網絡發起的「罷免」聯署所決定的,以免台灣再次無法前進WHA的結果揭曉後,「玻璃心」又碎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