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觀察】口罩外送 「中華民國台灣」走進國際的實與虛

撰文:司馬台
出版:更新:

特朗普(Donald Trump)意在北京的揮劍指向世界衛生組織(WHO)「以中國(大陸)為中心」言論,引發美、中之間新一波輿論戰,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加入戰局,指責特朗普「政治操作」危及全球團結抗疫之餘,也為自己申冤,點名台灣將他「污名化」,蔡英文政府因此也加入這一波混戰中,而且顯然樂於「參戰」。

「譚德塞被激怒了」竟讓部分台灣人覺得歡快。(新華社)

對台灣被譚德塞於記者會公開點名批判,不少台灣人不以為忤,反而沾沾自喜,認為譚德塞犯了政治錯誤,讓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大增,得以與中國(大陸)、美國平起平坐;蔡英文政府也不遑多讓,厲聲要求譚德塞向台灣道歉外,同時宣布繼續先前口罩援外行動,台灣外交部公布援贈口罩照片,外箱上鮮明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及斗大的「Taiwan can help」字樣,搭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Richard Pompeo)、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公開致謝,以及NCC、BCC等14家國際主流媒體盛讚台灣抗疫有成,WHO應接納台灣等文章。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左)與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共同為裝載台援美口罩的紙箱貼上「台灣能幫忙」(Taiwan can help)貼紙。(中央社)

在蔡英文政府的精心營造下,不免讓許多台灣人有了「中華民國台灣」終於走進國際社會的想象,證據就是印上「國旗」及「Taiwan」的對外援贈口罩將可堂而皇之的走進獲援贈的各國政府。

對長期被國際社會孤立、打壓,苦求國際空間的「中華民國派」,以及習慣「精神勝利法」的「獨派」來說,能夠讓「國旗」及「Taiwan」比肩堂皇走進有主權意義的各國海關,北京卻難以「政治干預」,不論立場為何,這都是「一場勝利」。較諸於「激怒譚德塞」獲得的「快感」,「讓北京閉嘴」的「快感」更為巨大。

對蔡英文政府來說,藉由「國旗」的主權政治符碼及讓台灣人充滿「光榮感」的「人道救援」任務,使苦心架構已久的「中華民國台灣」走進國際社會,是極佳的「起手式」。對於「中華民國台灣」藉由「口罩外交」走進國際社會的種種「想象」,在習慣「小確幸」的台灣社群中激起歡快氣氛,可以理解,還是必須明白指出其中的「實」與「虛」。

台灣援贈國際的口罩外箱上,印上「國旗」及「Taiwan can help」字樣,給予台灣人「中華民國台灣」走入國際社會的想象,卻更顯台灣人的無力感。(Twitter@MOFA_Taiwan)

除了上述種種「真實」,還有一些關於台灣口罩的「真實」必須補充說明。包括新北市長侯友宜在內的不少台灣民意要求蔡英文政府調整口罩購買數量到「至少兩週10片」(目前兩週9片);台灣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表示 「一天一片容易浪費」,還親身示範如何運用電飯鍋讓口罩「延壽」;還有台灣人購買口罩至今仍是「價購」,用於讓「中華民國台灣」走進國際社會的「口罩道具」則一律免費等等。

提這些「枝微末節」的「真實」,相比於「Taiwan can help」的宏觀大度,對許多人來說,不免「太小家子」。的確,「中華民國台灣」若要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確實要善盡「社會責任」,只是,補充說明的種種「真實」,其實就想問問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自1 月底就開始宣傳的「口罩一定夠」,現在到底夠了沒有?

此外,還想問蔡英文政府,以台灣人省下的口罩精心鋪排「中華民國台灣」的出場大戲,獲得蓬佩奧、馮德萊恩等「大腕」配合演出,除了「口頭感謝」外,他們到底能不能讓台灣獲邀以觀察員身分參加WHA?或者,更直白的問,美國、歐洲申根國家會不會跟「中華民國台灣」建交?

答案是什麼,因着「譚德塞被激怒了」及「北京閉嘴」而歡快的台灣人其實都很清楚,而這種因為偶然發生的「一場勝利」產生快感,這種「虛無」及無力感,恐怕才是真正「真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