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解決台灣財政困局的「聖之時者」在哪
近20幾年來,台灣政府的財政赤字,未償債務餘額不斷攀升是不爭的事實,也使得控制赤字以求「財政平衡」,成了政治人物的某種政治正確信條,而社會大眾在「債留子孫」的顧慮下,多傾向認可此一觀念。爾今,蔡英文政府數度宣揚任內達成「平衡政府預算」,並將其視為「三年有成」的政績,卻引發諸多質疑,認為蔡政府的政治宣稱與財政平衡的事實之間存有落差。
面對財政赤字,政府固然應減少浪費,避免濫開「選舉支票」,但一昧追求「財政平衡」,不明就理地把「赤字」視為毒藥,甚至把「撙節」當解藥,除了是開錯藥單外,也非社會之福。
香港01台灣大選專頁
台灣知名財政學者曾巨威表示,台灣長年入不敷出的赤字已是個結構性問題,其中政府收入能力的下降是關鍵,因此解決之道在於如何開源,而非節流,也因此税制改革非常重要。曾巨威坦言,這是不論哪個政黨執政,都必須直面的財政真相和挑戰。
反思「財政平衡」
當前「財政平衡」無疑是台灣藍綠兩大政黨的主流共識,從日前民進黨政府宣稱「平衡預算」時,國民黨着眼的重點只會是平衡的真假與否,而不敢質疑「財政平衡」目標的對錯,顯見雙方都認為「財政平衡」是合理的。
對此,曾巨威強調,財政平衡不見得是合理的。他認為政府單一年度或短時間的財政平衡與否並不重要,因為「真正的財政平衡」需搭配政府的經濟目標和願景來考量,並從一個區段的時間來觀察,這短期的不平衡是否是為達到長期的平衡和政府的經濟目標。
曾巨威表示,假如政府能夠提出一個在景氣循環下的經濟目標和財政平衡願景,不論是從財政專業的角度或就人民的觀感而言,某幾年的財政不平衡是絕對可以被接受的。
不過,曾巨威表示台灣20幾年來的財政不平衡已是個結構性的赤字問題。曾巨威說,財政不平衡攸關的就是政府的收支問題,而入不敷出的原因只會有兩個,一是收不夠,一是支太多,唯有認知到是哪個問題才能找到方法解決,假如是收不夠就要開源,支太多就要節流。
台灣財政困境在如何開源而非節流
為找出台灣政府近20幾年來的赤字的問題出在哪?曾巨威透過長期的政府財政資料分析找出了答案。曾巨威指出,台灣在1990年以前因為是「節省的政府」,所以財政多半是剩餘的,假如政府有發生「入不敷出」最主要的原因會來自「支出面」,但1990年迄今,主要的原因則是來自於政府「收入面」,亦即開源的不足。
曾巨威說,這個答案清楚說明,政府假如要「有效解決」收支平衡的問題,就必須努力開源,增加收入,而唯一的方法就只有增加税收,但這不意味着節流不重要,而是開源不足才是赤字和收支不平衡的罪魁禍首。況且,以目前的社經環境,政府支出壓力只會益愈增加,節流的可能性及縮減赤字的成效當極為有限。
此外,曾巨威指出,自1980年代以來,政府在租税功能的「劫富」和「所得重分配」效果也越來越差,這也是導致開源不足和分配不均惡化的原因。例如蔡政府將綜合所得税的最高税率降低(自45%將至40%),又把股利所得分離課税(税率僅28%),就表現出政府在「劫富濟(國)庫」功能的削弱。
曾巨威強調,開源不足與收入能力弱化是台灣執政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財政認知。假如沒有這層認識,不論哪個政黨上台就不敢努力推動税制改革。而最怕的情況就是,哪天政府碰上財政壓力,執政者又不敢課税,就可能回頭告訴民眾說要設法節流。
政府非企業財政規劃應「量出為入」
曾巨威表示,執政者還必須認知到,政府財政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他強調,政府在收支規劃上,不同於個人或企業。個人或企業通常在財務規劃上會傾向「量入為出」,但政府則應要「量出為入」。
曾巨威說,政府的存在有它一定的理由,它被要求做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這些事情一定是企業做不到的事,這也是人們需要有政府的原因,但這些事情都需要錢,因此政府的財政規劃必須是要「量出為入」。因為政府假如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就會損及社會大眾的利益。
曾巨威補充到,政府的收支運用之所以不同於企業或個人,更在於它可以影響經濟、景氣循環,可以提供民生所需的公共財和公共建設、促進財富和所得重分配等等,也因此執政者在制定任何財政政策時,不可不慎。
台灣需要「左右」之辨和「聖之時者」
總結台灣當前的財政和分配不均的困局,曾巨威強調有為的政府就必須推動税制改革,設法開源以增加税收,並強化租税在「劫富」方面的效果,讓税制的重分配功能可逐漸增加。然而,在資本全球流動和台灣當前的政治局勢來看,這個的挑戰,顯然是非常嚴酷的。
曾巨威坦言,他不曉得哪個黨執政能夠解決台灣的財政和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因為藍綠兩大政黨在財經和民生課題的核心價值上,根本沒有太大的區別,無法讓人有「左、右」之分。
至於藍綠之間的差異,除了「偏統」或「偏獨」的政治意識型態外,只剩下「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區別,所以台灣的企業家,其實跟藍綠之間的關係都非常要好,不會有嫌隙。不管誰執政,到頭來都因為需要,也怕得罪「金主」,所以施政上只會在乎財團和有錢人。
着眼台灣的現狀和展望未來,曾巨威期待,有關台灣前途的討論和政黨的選擇,民眾能在「統、獨」之外,也能在財經和民生問題上有「左、右」的選擇。由於任何改革若要能成功,為政者都必須能把握時代潮流與改革契機,因此曾巨威也強調,能引領枱灣走出經濟民生困局的政治領導人,必須是如同《孟子萬章下》中所謂的「聖之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