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黨】聯合報:柯文哲「第三勢力」要翻越三座大山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台灣2020大選逼近,台北市長柯文哲籌組台灣民眾黨,引發關注。
台媒《聯合報》今日(5日)發表評論文章,指柯文哲意欲在藍綠之外,找出台灣政治的第三勢力,但眼前柯文哲得先翻過三座大山,第三勢力才可能成形。

文章指,第一座大山是立委選舉制度,目前是單一選區兩票制,單一選區對大黨極度有利,強者越強,弱者越弱。2005年修憲後的幾次選舉,小黨的立委席次被壓縮,就是明證。雖然也有政黨票,但影響有限,加上所有席次僅113席,小黨更難突圍。總統選舉採用非絕對多數的一輪投票制,讓政黨的合縱連橫空間變小,小黨或無黨籍候選人,可能反成棄保對象,亦不利第三勢力出頭。

柯文哲一直都很尊敬蔣渭水,外界普遍認為,他將新政黨命名為台灣民眾黨,有效法、追隨蔣渭水「改變台灣政治社會文化」的象徵意義。(資料圖片/聯合新聞網)

文章續指,第二座大山是政黨路線,能否真的做到超越藍綠。儘管有不少嘗試第三勢力的努力,如最早的新黨,後來的台聯、親民黨,以及近來的時代力量等,但這些第三勢力的路線,仍不脱傳統的統獨、藍綠範疇,最後只能變成大藍小藍,大綠小綠。當大藍大綠強,小藍小綠就被弱化,甚至泡沫化。所謂的第三勢力,若無法在路線上和傳統藍綠明顯區隔,就算一時取得政治版圖,也很難持久。

文章指,第三座大山是能否吸納大量的政治精英。大藍國民黨、大綠民進黨在政治精英的質與量上,都有絕對優勢,若要籌組第三勢力抗衡,第一條路是招降納叛,吸納枱面上的政治人物加入,當年宋楚瑜的親民黨就是如此。第二條路是在傳統政治領域外找人,當年的新黨就是如此。兩者各有利弊,前者換湯不換藥,只能算是選邊站。後者新人未受政治考驗,容易出錯。更關鍵的問題是,有實力的枱面上政治人物,又或者有從政潛力的素人,有何動機加入新成立的政黨。

一時尚難和藍綠抗衡

對柯文哲而言,最好的情況是郭台銘、王金平等加入台灣民眾黨。但即便如此,仍不能保證第三勢力能站穩腳步。過去台聯有李登輝加持,親民黨有宋楚瑜掛帥,都吸引不少枱面上,甚至是重量級政治人物加入,不過幾年之間,還是泡沫化。第三勢力,談何容易。

文章分析稱,以現有政黨情勢而言,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要成為和藍綠抗衡,甚至取而代之的政治力量,一時尚難以成為氣候。但找到扮演關鍵少數角色的路線,應該是較為務實的思考。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