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淆行山、跑山、攀岩易生意外 山藝教練盼港人提升山野道德觀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資深教練何偉明開辦山藝課程23年,出版過被視為香港山藝教科書的《山藝讀本》,最近他還把多年的教材《歷年山難意外事件簿》放上網,希望大眾引以為戒,避免行山意外。談到近年香港行山風氣,何偉明點出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大家將行山、跑山、攀岩的概念模糊了。」

與何偉明談起行山意外,他提到愈來愈多人將行山、跑山及攀岩這3項活動混淆,裝備錯配。他說:「很多時跑山的人帶樽水及少許能量棒,加上電話及零錢,就起行上山。為何跑山的裝備可以較少?跑山是行較寬闊的山路,你不是去很崎嶇的山徑,起碼跟大路行,不容易迷路,自然可以帶少一點裝備。」

何偉明指行山、跑山、攀岩所需的裝備及技術都不同。(顏銘輝攝)

何偉明呼籲行山人士近期避免去飛鵝山:大搜救後危機四伏 近期行山不宜挑戰自殺崖

何偉明用路線的難度去劃分這3項活動,他續解釋:「如果我們講行山,可能會經過密林,身上的衣服很重要,是我們的盔甲,可以保護我們。其次是較易迷路,山上小徑很易被草叢遮蔽,所以我們要帶地圖及指南針。行山可能出意外,我們要帶急救包。如果有意外或者時間超出預算,我們要有撤退路線。行山的裝備會比較多,食物及水都要多一點,行山及跑山的裝備已經不同。」

何偉明是資深山藝教練,開班超過20年。(受訪者提供)

他介紹了美國優勝美地點數系統(Yosemite Decimal System,簡稱YDS)的難度評級,現時政府管理的行山徑基本上屬於YDS第1至3級,但部分非官方行山路線的難度可到4級或以上。

美國優勝美地點數係統(Yosemite Decimal System)難度評級簡介:

難度評級:第1類|定義:在一個平坦的地面行走,受傷機會低,下墮的話很少會致命。
難度評級:第2類|定義:在陡峭的登山徑往上走。
難度評級:第3類|定義:地形更陡峭,需要用手輔助攀登,受重傷的機會增加,但下墮的話不一定致命。
難度評級:第4類|定義:簡單的攀岩地形,部分特別陡峭的路段建議用繩索做保護;如果在沒有繩索的情況下下墮,很可能會致命。
難度評級:第5類|定義:真正的攀岩,山形接近垂直或完全垂直,需要有攀岩的技巧才能前進,以及需要用繩索和攀岩器材來確保安全。如果在沒有繩索的情況下下墮,會導致重傷或死亡。

了解更多行山路線難度定義:5星難度路線有幾難行? 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經飛鵝山日落脊上自殺崖,體力和技術需求都很高。何偉明認為這條路線的難度已達YDS第4級。(資料圖片)

建議行YDS第4級路線帶備繩索

他指難度到YDS第4級的路線代表有墮下致命的風險,建議行山人士帶備繩、扁帶、鋼扣及短繩等繩索裝備,設置繩索系統作保護。何偉明說:「在山藝課程入面,我們都有教用繩,但只限難度到YDS 第4級難度,這些路線不算十分難,但以防萬一,我們建議設置繩索,大家行到那些位置,可以用繩索防護,萬一跌下去都有保護。」

何偉明表示不少有名氣的高難度行山路線都達到YDS第4級,他說:「例如行飛鵝山日落脊,原來很多人去行都不會帶足夠裝備,不會帶繩,也不會設置繩索去保護自己,萬一失足就出意外。」

不過,只帶裝備而不懂正確用法的話,分分鐘更加危險(相關文章:民安隊不建議沒經訓練人士帶繩行山 「逞英雄心態會攞你命」),行山人士最好先上堂了解及學習繩索防護技術。在三級山藝課程中,包括設置及應用扶手環、握手繩、意大利半結防護系統及腰式防護法。

何偉明與記者同行小夏威夷徑,接受訪問。(顏銘輝攝)

更多與飛鵝山意外相關投稿:香港山藝協會|避免行山失蹤兩點建議 一個禮貌舉動大有深意

何偉明續說:「有些難度到攀石級數的路線,但很多人仍當成行山路線,好像行澗有些攀爬位置,真的要落繩保護自己。例如彌散石澗,很多時人們當行山去行,但你行到中段的『佛肚皮』時,崖壁凸了出來,像個弧形,一定要設置繩索,假如你失足跌下來,都有繩索防護。行山與攀岩有比較大的分別,不是所有地方徒手就行得到。」

何偉明曾出版《山藝讀本》,內容包括香港一級至三級山藝的知識。(顏銘輝攝)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行山前先睇路線片:咖喱山行山攻略🏃🏾‍♀

🏃🏽‍♂立即訂閱01體育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行山及體壇資訊🏃🏾‍♀

YDS難度評級到第5級的路線,就代表是攀岩,山形接近垂直或完全垂直,需要攀岩技巧前進,還要使用繩索和攀岩器材來確保安全。因此,難度達5級的路線,已經超出行山的範疇。不過,香港沒有一套具公信力的行山路線難度評級系統,每個網站、每本行山書以至每個行山客都各有一套難度評級,坊間幾乎沒有路線介紹使用YDS評級。

雖然近期周末開不到山藝班,但何偉明都會約朋友去行山。(顏銘輝攝)

「學功夫要有武德,行山都要有道德」

除了容易混淆跑山、行山及攀岩外,何偉明認為香港的行山人士缺乏山野道德觀。他解釋:「行山像學武一樣,學功夫要有武德,行山都要有道德。我們從自身做起,要有個人修養,不會隨地扔垃圾,不會在溪水中清洗東西。我們不會因為行山郊遊而破壞到環境。」

他慨嘆:「行山常常見到隨地垃圾,甚至我們在營地勸過人,見過有人露營後將一包二包垃圾放在營地。這是有問題的,你應該帶走垃圾。我經常說,既然你有能力帶這些東西到營地,為何沒有能力把垃圾帶走?」

山野零垃圾,由你我做起。(01美術製圖)

何偉明是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的山藝教練,他認為山藝的意思是在大自然的生活技巧,範疇很廣闊,並非只是教你用地圖及指南針,課題由安全到環保,包括行山計劃、露營知識、意外處理及無痕山林。

他說:「在2019年,山藝課程獲得UIAA(國際攀山聯盟)認證,代表已經達到國際級別的要求。雖然有這個課程,但報讀過課程及掌握過相關知識的人相對少。我發現,很多行山的人都未掌握到這些知識,甚至有些人純粹跟人行,見人行就跟住行,不知道行山原來要學地圖及指南針。」他還表示,行山時單靠手機地圖例如Google Map是很危險的。

何偉明認為山藝班最緊要的是實習,如果單靠互聯網教授,學生可能一知半解。(受訪者提供)

行山熱潮下,何偉明在網上收過不少有關山藝課程的查詢,但由於政府實施限聚令,他近一年都很難開班。他說:「我們的能力有限,很難單憑互聯網就去教人行山,因為要實習,才能體會得到,例如看地圖的等高線,你要見到實際環境才可行。你純粹在網上教,反而更擔心有人一知半解,在山上出事。」

連結:何偉明製作《歷年山難意外事件簿》

何偉明是一位資深山藝教練,一直關注行山意外。(顏銘輝攝)

【同場加映!了解更多行山冷知識】

與其問人難度幾多「星」,不如問以下問題更實際:

+3

決定原路折返的4個重要因素 回頭也是一種勇氣

了解中暑症狀與處理方法 從路線規劃起預防中暑

學做負責任登山者 4個方法避免行山留垃圾

行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11

教你用「GPS遠足留蹤」服務: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