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普及、盛事效應  欖球經驗是運動發展楷模?

撰文:楊宇翹
出版:更新:

香港大球場為本地足球標記,但近年入座率急跌,莫說上季以此為主場的本地港超球隊飛馬僅錄得7,847人的入場人數,就連2014年國際球星美斯訪港及今年7月意甲勁旅祖雲達斯駕臨對戰南華,可容納4萬人的球場亦只吸引20,230及14,881名觀眾,數字未符理想。惟到每年春天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大球場內總會座無虛席,場外亦鬧門券荒,究竟是「趁熱鬧」的人太多,還是近年的欖球3大支柱(精英、普及、盛事)推廣奏效,令此「外國人」玩兒已進一步融入香港?
攝影:梁鵬威、黃永俊

十五人女子欖球隊歷史性打入世界盃決賽周,為香港欖球寫下新一頁,亦證明一路而來的女隊發展去向明朗。

欖球精英全職化 以達致專業層面

談及香港欖球,大家只聯想到七欖,這個年度國際盛事掀起熱潮,全城關注,加上港隊成績優秀,正是運動聲名鵲起的原因,精英全職化更是當中重要一環。2013年,男、女七人欖球獲香港體育學院認定為「A級」支援精英體育項目,31名全職、8名兼職成人運動員,每周分別投入25小時、15小時的欖球訓練。此外也有15名青年軍列入培訓項目。全職後香港男隊一直保持亞洲三甲,2014年於仁川亞運贏得銀牌,剛剛也在亞洲七人欖球系列5年來3登盟主寶座,近兩年亦壓過韓國升為「亞洲二哥」,勢向第一的日本逼近。女子成績亦不遜男隊,除了一直站穩亞洲第三,2015年更首奪亞洲系列賽后座。事實上,從七人項目的成績可見,精英全職化確實令欖球水平達致專業層面。有見及此,在七人項目轉為全職後的3年,香港欖球總會今年創先河斥資數百萬港元投資,於十五人隊推行職業化計劃,並簽下23 名全職球員,在體院以外為2019及2023年的世界盃鋪路。

建立女子獨立管理架構

要達至國際級數,全職化事在必行,但在欖總發展領域中,提升女子隊的水平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欖總總經理(欖球水平)戴里斯(Dai Rees)認為,要欖球全面發展,女子培訓及推廣不可忽視:「女子欖球歷史比男的短,即代表能發掘的可能性更大,世界欖球整體正在進步,女子的參與人數和水平亦日漸上升,如漠視此趨勢只會錯過發展重點。」的確,本地女子欖球實力高企,剛剛十五人隊更破天荒打入世界盃決賽周,為香港欖球寫下新歷史。

欖球事務及發展總監黃燿斌深信,為免發展出現「斷層」情況,擴大中小學的參與者覆蓋面是未來5年必然的重點方案。

普及中小學欖球防發展「斷層」   

運動精英全職化為衝出國際重要一環,但海外成績下滑之時,支持度或遭「勝利球迷」拉低,真正要涉獵更廣泛的社會關注,總會亦得找方法令運動「入屋」,青訓普遍是社區推廣的切入點。欖球事務及發展總監黃燿斌(Brandon)表示,青少年欖球是連接小型欖球邁進成人欖球的重要橋樑,中小學推廣及擴大該階段的參與者覆蓋面是未來5年的實施計劃:「相比立即投入專業訓練,我們更希望先讓小朋友接觸非撞式欖球,因為此能更快令參與者對運動產生興趣,在未來幾年目標是大包圍增加參與人數;如100個小型欖球球員,終得10%的長大後有志投入成人欖球,那只要底層覆蓋面變大,哪怕是10%,成人欖球就不會輕易斷層。」事實上,小型欖球過去4年的參與人數已由3,500增至6,000,參與欖球計劃的中小學則增至120及117間。

也許會有人質疑,量化不及強化實際,擴大參與者覆蓋面亦未必能提高本地欖球水平。事實上,為填補質素空缺,欖總今年與香港教育大學校訂下8年的培訓師資計劃,實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8年計劃向教大的健康與體育學系學生提供欖球教師培訓,課程完結後學生將獲教練證書,屆時合乎資格教導中、小學欖球班。

七人欖球賽近年受港人歡迎。

提供設備 換「非繁忙」時段場地使用權

場地問題亦屬關鍵。欖總自2010年投資3,400萬港元翻新天水圍社區運動場,除了助該區一項欖球發展計劃,今年開幕後球場及其餘設施亦為高水平隊伍提供專業訓練用地。欖總今年亦與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於九龍塘合辦精英欖球訓練中心,該面積達4,136平方尺的中心,將成為精英欖球計劃的主要基地。

為了紓緩場地需求壓力,黃燿斌指總會一直與數十間學校緊密合作,並以提供欖球設備換取學校「非繁忙」時段的場地使用權:「香港大學、英皇佐治五世學校都是我們的合作夥伴;與學校商議後,如對方欖球設備有所不足,欖總會提供所需物品,而在非學生繁忙時段球場空置,我們換取的就是這時段的使用權,此模式在日本、新加坡亦非常流行。」

七欖給我們可觀收益,但收益亦只是用來發展欖球和強化訓練措施;這是年度嘉年華,但場上的是斐濟、英格蘭、日本等等的欖球強國,無可否認這亦是專業的世界級賽事。
——欖總總經理(欖球水平)戴里斯

國際七人欖球賽刺激經濟 收益投資欖球發展

「入屋」能普及運動,但要做到深入民心,一個街知巷聞的盛事尤其重要,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除了為本地欖球帶來社會肯定,更為香港帶來經濟收益。「Where the World Comes to Play!」為大會的口號,而當中「play」的雙重意思(吃喝玩樂及比賽)更是年度七欖嘉年華、比賽的宗旨。每年這項盛事未開始,就爆出門券荒,2016年3天賽事更吸引115,133人到場支持。根據旅發局研究指出,自2004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獲頒「M」品牌大型體育活動,每年為香港帶來2.82億元直接收益,除了大球場內出現食品供不應求的情況,鄰近中環蘭桂坊的消費數字亦連同上升。

欖總總經理(欖球水平)戴里斯認為,賽事本身的水平無疑是世界級,惟場外氣氛能帶來穩定收入,嘉年華意味較重無傷大雅:「七欖給我們可觀收益,但收益亦只是用來發展欖球和強化訓練措施;這是年度嘉年華,但場上的是斐濟、英格蘭、日本等等的欖球強國,無可否認這亦是專業的世界級賽事。」

香港欖球的精英、普及、盛事化,當然未必套用在不同運動上亦恰到好處,但就如戴里斯所說,「從三大發展方向的成果可見,我們的確在正軌啟航」。

欖總總經理(欖球水平)戴里斯認為女子培訓及推廣的專業性足以影響欖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