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施幸余】從留宿恩師家中 到征奧三朝元老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在香港游泳隊前總教練陳耀海的家中,我有我和施幸余做訪問,他有他看電視。首次登門造訪,一切卻來得自然。
事實上,這個門口,確是泳手之家。像家住北角的施幸余,小時候為方便清晨到體院練早水,住在陳sir美孚家中;陳sir管接管送,還出動「廚師」陳太為泳手提供膳食,高峰期住了5個運動員。
12歲跟陳sir習泳,16歲首戰奧運,今屆成為28歲的三朝元老,施幸余的故事,怎能不從師父家中說起?
圖:梁鵬威

(梁鵬威攝。)
(梁鵬威攝。)
陳sir是我們的爸爸。我12歲開始跟他,他常常說,從一個小動作,就知我心中所想,真正『趷起條尾知你想點』。他永遠從運動員角度出發,了解我的心理狀況,總為我們着想。
香港泳手施幸余

遷就訓練 寄居教練家

「她的身體條件不算出眾,技術平平,但她在水中不斷翻滾,自己游來游去,這就是水感,所以我讓她跟我練。」認識施幸余十多年,我從沒了解她習泳的起點,直至陳sir這天暢所欲言,又翻出許多舊照片,我才知小時候的施幸余的確像條魚,在水中是如此歡樂。不過我更感興趣的是陳sir的家。香港隊的前總教練,大半生都在荔灣打滾,在泳棚長大,然後見證荔灣填海變成今天的美孚;三房兩廳的住所,其中一房永遠留給泳手,司徒瑞祈、廖嘉莉、費友燊、陳詠雪等一代又一代的飛魚,全都曾寄居於陳sir家中,陳詠雪住得最久,前前後後住了5、6年,高峰時期最多住了5個運動員,三個女生在房,兩個男生在廳。清晨4時多,陳sir做「人肉鬧鐘」逐個叫醒,然後一車車到灣仔練早水。家住港島的施幸余則反方向,當灣仔修池,要到火炭體院訓練,她就找教練,後來有其他同住港島的泳手家長幫忙接送,她才不去「滾搞」。

「年輕人的決心和毅力,從來不能看輕。灣仔池是露天的,想像一下住在旁邊灣景大廈的人,5點多在被窩暖笠笠,一班泳手晨早起床,然後到泳池吹風顫抖,接着要上學,傍晚練完又要補習做功課,睡覺已經11點多,做教練也覺肉赤,所以只要他們有需要又放心的話,我就讓他們住進來。」陳sir說來平淡,也不甚願意上鏡,是我硬要他憶述當年的情景。

(梁鵬威攝。)
(梁鵬威攝。)
(梁鵬威攝。)

兩重要獎牌送恩師

所以,施幸余願意把2009香港東亞運銀牌和2010廣州亞運銅牌送給恩師。這個放了兩面獎牌的陶瓷公仔,陳sir珍而重之放進櫃裏,陳太幫忙拿出來拍照時,小心翼翼掃走盒面的塵埃。「09東亞運前,有一天我發高燒入院,後來驗出生了畸胎瘤,6厘米大,醫生說要立即切除,但當時大戰當前,我如何做手術?東亞運後,畸胎瘤已經10厘米大,我開刀後休息了3個月,重投訓練時非常難捱,但最終於廣州亞運拿到接力銅牌。經歷過,我明白獎牌都是身外物,但絕對有紀念價值,應當將之送給陳sir,獎牌屬於他。」這段往事,我第一次聽施幸余提及,難怪陳sir猛說愛徒滿有故事。事實上,獨自留在香港堅持到28歲,破了當年蔡曉慧游到26歲的紀錄,施幸余的確是難得的香港游泳選手。香港游泳界,個個都從學界游起,成名早,退役也早,像跟施幸余同期的韋漢娜、陳宇寧、孫嘉兒,甚至比她年輕的葉芷華、李亮葵等,全都退下火線投身社會,甚至已當了媽媽;有的則負笈海外,譬如蔡曉慧,以及達到里約熱內盧奧運A標的何詩蓓、江忞懿、鄭莉梅和劉彥恩,都去美國讀書兼練水。

「寂寞嗎?」我問。

「坦白說,我跟小隊友確實有隔膜。」施幸余不是個擅於維繫關係的人,而且在泳池甚少說話,只懂訓練,我相信小隊員也不敢埋身。這些年來,隊友逐個逐個走,她的朋友圈子一直在變,「從前的隊友早已工作,我對那些話題不甚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也不同了﹐各有各忙,即使感情好好,也未必常常聯絡。」

但她依然游下去。雖然她自2010年後未曾游出個人最佳時間,又無法達到A標,難免失望,但她也改寫了香港歷史,與歐鎧淳、鄭莉梅和江忞懿於馬來西亞錦標賽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游出4分03.10秒,憑世界排名躋身奧運,是香港歷來首戰奧運游泳接力。施幸余不諱言,游泳生涯未曾奪過大型綜合運動會的個人項目獎牌,比起缺席北京奧運是更大的遺憾,但她在香港泳壇中,從來都是主角,因為她真的付出過。「2016的上半年,是我游泳生涯的一個低點,因為個人項目游得不好。不過,最少我在接力都『交到貨』,需要我的時候,我能出力的。」

(梁鵬威攝。)

盼體院附近置業 方便後晉

在陳sir家裏,我們真的「當自己屋企」,主人家在客廳沉醉於電視節目中,不時傳來幾聲笑聲,我們則隨處拍照和訪問,首次拜訪的我有點不好意思,施幸余卻說「成日都係咁架喎」。後來陳太回來,我們又閒聊泳手的一些往事,例如陳詠雪最愛吃「廚師」的雲耳蒸雞,施幸余某次吃火鍋,不停吃了幾小時,成為眾人之冠,後來還要陳sir叫停她。歲月偷去我們的青春,卻偷不了真正的情誼。我問施幸余如何看陳sir,她想也不想就說「萬能」:「陳sir是我們的爸爸。我12歲開始跟他,他常常說,從一個小動作,就知我心中所想,真正『趷起條尾知你想點』。他永遠從運動員角度出發,了解我的心理狀況,總為我們着想。我都想學他,他日退役後,在體院附近買個單位,讓出房間給有需要的運動員住。」小小房間,碌架床沒有更換,麻雀枱和行李箱仍然安放床邊和櫃頂,雖然再沒泳手為了方便練早水來過夜,但我在斗室裏感受到的是,施幸余由12歲的小女孩長大成28歲的大師姐的故事,那是她的堅持和毅力。

(梁鵬威攝。)
(梁鵬威攝。)
(梁鵬威攝。)
(梁鵬威攝。)
施幸余自言自己今年在單項表現不太好,幸而仍可在接力賽事為港隊效力。(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