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行山路線】川龍出發上妙高台 登禾秧山頂石林「點將台」

撰文:刹那
出版:更新:

原計劃除夕渡歲野營,奈何不利人和,黯然取消,邃改元旦登高。出發之時,早已笑言大帽山旺比旺角,故走線亦避之則吉,選走非熱門路線。

路線︰川龍→響石脊→妙高台→禾秧山→圓玄學院

大帽山南坡,有一列火山岩岩組,主要聚集於大圓石澗澗谷頂部;分水嶺左緣響石脊,為響石墳場所在,引自山火瞭望台所在之妙高台(標高779米)[1],分水嶺右緣禾秧脊,引自禾秧山(標高767米)[1];兩山崗往北伸延,匯於大帽山山巔。

峰間岩石遍佈,概分七組,計有妙高台、石船、石巢、竹海、斗壑[2]、相思及禾秧(頂),合稱七重岩。

禾秧山又叫假大帽,因從城門方向仰望,大帽之巔受視線所阻,只能望見前方之禾秧山,常誤作大帽山而名。此山非正式地名,不載於官方地圖上,惟民間記載者,將其山名音釋作 Woo Yang Shan,倍感奇怪,疑似非粵語音,參照禾輋及春秧街之英譯,此山應作 Wo Yeung Shan;特此着墨,冀撥亂反正。

登山徑(剎那提供)

原計劃除夕渡歲野營,奈何不利人和,黯然取消,邃改元旦登高。出發之時,早已笑言大帽山旺比旺角,故走線亦避之則吉,選走非熱門路線。行友自上村或荃灣往川龍集合啟步,小巴站旁的酒家人滿為患,多是觀日不果落山的市民,或元旦登山前飲早茶。

跨過大曹石澗,左轉往圳下對岸,有水管舖設於竹林間,原路口尋覓不果,破竹數米重回主山徑。此脊乃響石脊其中一條平坦西脊,貫穿通往施樂園之舊車路,不但可避開墳場之石屎梯級,路程上亦較直接,免除步行由川龍往響石脊南端馬路之苦。

沿途雖多待萌芽之枯木,惟氣溫炎熱如初夏。首次與舊馬路交匯,續接山徑直上,再接馬路,右側髮夾彎乃響石脊大路。此時高度約600米,有橫移山徑抵禾秧脊,是為相思林徑,往上之山脊,則通妙高台、或施樂園。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1

徑左有人工石砌平台,未知是軍事用途還是昔日農耕所用。周遭全為短草坡,只有澗谷處方見常綠灌叢;然而有一處卻長滿落葉灌木,一側全黑,一側全白,令人想起台灣之黑木林及白木林。見有隊於大圓左澗左源右坡強行出澗,原在東龍右澗緣慳一面,據知月內三度組隊前往而不果,未知今日覓得正途與否。

妙高台以下,始見亂石遍佈,遊人足跡多而坡不見草。抵山火瞭望台,後有一間小屋及廁所(不開放),後方見大帽山主峰;大山之下有小屋,頗有外國居於山屋之意境。

有一條與相思林徑平街之橫山徑連接禾秧山,其下便是石船石林、石巢石林及相思石林所在地,一彎步過水溪,為大圓石澗最高之源流,此後矮竹處處,疑為竹海石林。徑盡之山崗,有群石疊疊,為禾秧山之巔。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7

怪石嶙峋,奇岩處處;雖不及鹿巢石林壯觀,惟相較平易近人。若犀牛、若蓮台、若船、若飛來石,全君創作,無需強求單一石景。禾秧頂石林最高點為一巨型岩石,如烽火台,其石側有垂直平行坑紋,令我想起馬達加斯加第二高峰 Pic d'Imarivolanitra的容貌。

欲登烽火台,須擁有少許膽色和攀爬技巧。穿過石隙或洞底,抵一石台上,小心跨過深隙至烽火台旁之石台,然後便是數步攀登,抵烽火台之上。

環顧四周,獨大帽山陳前,其餘山峰皆在腳下,大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氣勢,難怪有點將台之別稱(有別於王母石澗源頭之風水穴「王母點將」)。此時,一塊久違的熟悉面孔向我打招呼,原來是多年未有一遇之山友,果然有緣山上自相見。於石林攀玩隨拍,慶至於盡,離開禾秧頂石林,向斗壑石林進發。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5

竹海石林就在禾秧頂石林下方,抵達時竟人山人海,雖比起大帽山林道已算少人,惟比起孤獨的寧靜相去甚遠。賾隱山旅廿多次行程,皆盡可能享受大自然中的獨我,卻未必每次如願;好比山中有緣人,只能隨緣而弗能強求。竹海石林為一大型岩組,底部有通道可穿梭兩側,於下方洞口上方,光線透入參差的通道,予人穿梭時光隧道之感。此石組與禾秧頂石林遙遙相對,景色不俗。有石如豬,眺望獅子山。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1

沿禾秧脊落山,夕照馬灣海峽景色醉人;針山之下,城門水塘有裙帶圍繞,後方九龍群峰悉數盡見。光柱穿透雲層,斜射九龍半島。有中國人於石天門頂,為避吵雜,錯過景點。

此刻右轉,繞到山脊之後,為斗壑石林所在,其表表者為形如兩指的勝利石。站在高處,更可一窺位於後方的相思石林,該處同為大圓石澗其中一右支相思坑之源頭。返回主脊,繼續落山;山城絕色叫人驚喜︰東方極目見石屋山,西面遙指九逕及青山。

雲層持續改變其結構,如把玩光線一樣,從耶穌光轉為一道光柱,比起俗不可耐之幻彩詠香江,有如雲泥之別。棄正脊,向圓玄學院走,抵城門引水道,過大圓石澗主壩,沿村徑梯級直指老圍,即抵圓玄學院。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10

備註:

[1] 妙高台,網上資料幾乎一致標示山高765米,惟地圖所見,周遭山崗,高度分別為776.1米、777.4米及779.4米;而禾秧山,網上資料則見為771米,地圖所示為767.0米。此舉足見抄襲者眾,求證者稀,除非另有所指;更甚有公開帶隊者、報章撰文者,亦無考究,人云亦云。惟未需翻古藉、考歷史,僅打開一張地圖,足矣!

[2] 斗壑之名,不知源起,字面之意,或可穿鑿附會,解作「斗狀山壑」,但名不副實;或臆測原指「陡峭深壑」而曰「陡壑」,卻誤寫為「斗壑」

【本文獲「剎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