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盧均宜】轉投富力半季之得失 理想與家庭的抉擇
來到職業足球生涯的第18年,這樣的一個「男人」,還有什麼追求?
對,我說的是一個「男人」,不止一個純粹的「球員」,每個人生命的篇章,都擁有不同面向和身份。盧均宜作為千禧世代的本地名將,由他說出大義凜然的話很簡單,但其實放下名將的身段,敦本務實地解說一個肩負家庭責任的爸爸故事,有時候還需要更大勇氣;
與其說是訪問,這次對談更像一次men's talk,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今年隻身到了廣州,為的是給予家庭更安逸的生活?還是以身作則,向兒女訴說一個堅持換來理想的故事?
攝影:曾柏熊 影片拍攝:吳浩然
去年的5月26日,注定是盧均宜生命中難忘的一天,這位前傑志隊長踢罷當日的足總盃決賽之後,正式宣告離開這家效力了11年的球會,在球員生涯黃昏的34歲之齡,轉投廣州球會富力R&F,迎來職業與生活間的大轉變。對任何人來說,突然改變一個安穩生活多年的環境,總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決定。更何況,離開的不只是是一支曾經南征北討、歷盡高低的團隊,還有太太與一對年幼的兒女。即使薪酬待遇的提升令這個決定看似輕鬆亦理所當然,然而相信很多為人父母者都會明白,錯過很多家庭生活與子女成長的點點滴滴,分隔兩地的時間已經過了半季,他依然覺得當中的取捨實在不易。
每次離家前一晚,女兒都是哭着叫爸爸不要走,一邊睡一邊飲泣;天亮了,我便在她起床前靜靜出門,總會有點心酸。但來了幾個月,我依然覺得這是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爸爸去哪兒?
或許跟盧均宜年齡、身高等皆相約有關吧,求學時期當身邊同學都迷外國大球星之時,我卻非常「貼地」,視這位出道於港足冰河時期的本地球星為球場上的學習對象,畢業後因工作關係認識了盧均宜,談論的話題離不開足球;有趣的是,2014年我跟「偶像」先後成為人父,同樣都是女兒,從此每次碰面我們都多了一個話題,就是日常親子生活的喜與樂。如何緩解女兒初上幼稚園時的不安、如何選擇課外活動以觀察發掘女兒真正的興趣等等,分享養兒育女的擔憂與快樂,可說是互相見證了大家由男孩蛻變成男人的歷程。
往日年少的固執,今日亦不得不為最愛的身邊人多作考慮,當盧均宜宣告轉投富力R&F之時,我感覺好奇的,首要反而不是什麼足球生涯新階段的挑戰,而是作為一個父親,朋友,你是如何在足球員與父親之間的角色作取捨?
可能有人會覺得上述文字形容得太嚴重了吧,香港跟廣州嘛,相隔不過120公里左右,近月開始坐高鐵最快也不過50分鐘,怎麼寫得均宜像要出走到「天涯海角」般;然而我想為人父母者大多會明白,一個才剛滿四歲的孩子,非常依賴從父母身邊取得安全感,加上幼兒階段只會由「自我角度」思考的特徵,要跟孩子解釋自己要長期離家,他們是不能理解到「廣州」還是「南極洲」的分別,在他們心目中,能理解的就只有「爸爸要離開我」。
「雖然作為一個足球員,我總不甘心長坐後備,遇上富力的邀請,無論薪酬待遇和出場機會方面都很吸引,但這個依然是個艱難的決定。我費了很長時間,才能令4歲的女兒明白這是什麼一回事。」
尚有能力 就應堅持
職業生涯的時間有限,尤其年紀已經不輕,對足球還有熱誠的球員,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錯過。相比起上季被評為「亞冠專員」,今季均宜最起碼能夠在球隊穩佔主力,縱使表現偶有失準,但對一個進入職業黃昏年齡、身體筋骨五勞七傷的球員來說,總括而言他依然能夠長時間維持高水準比賽狀態,其實已經很難,富力的訓練質量,與他能夠延長球員生涯可有直接關係;不要誤會,這個「質量」的意思絕非對傑志訓練方式的批評,事實上由楊正光領軍的富力,日常的運作其實十分「港式」,均宜口中的問題,純粹出於香港足球的結構性「死局」,場地的「質量」。
縱使傑志在港超群雄中已算幸運,擁有自家的訓練基地,但因為維修保養成本等問題,再好的仿真草場也只是仿真草,難以跟真草足球場攀比;相對之下,富力R&F今年遷回廣州大學城,與中超廣州富力使用同一基地,但是草地球場不需要共用,而且,不只一個,港超的富力R&F平日可以在兩個真草球場間輪替使用,賽前更可拉隊到主場燕子崗作適應練習,加上自家的體能訓練設施和距離基地不足5分鐘車程的宿舍,這樣的硬件條件,正常香港球會根本不可能提供,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亦成為均宜自覺「選擇正確」的原因。
「始終在香港練仿真草,適應比賽是兩回事。以前練仿真草後,其實每天膝蓋都會隱隱作痛,很多動作都做不到;現在於真草上練卻舒服很多,不用勒住腳步,膝蓋承受的壓力減少了,每天都可用盡全力踢。」均宜不是第一球員說過類似的話,事實上這個說法亦很容易理解,如果平日都不能通過全力的訓練,清楚了解自己當下百分百的狀態與能耐,比賽時豈能收放自如呢; 更何況,廣州大學城距離市區有一定距離,卻自成一國,衣食住行都能輕鬆解決,比賽日之外,平日的生活離不開這個地區,訓練後回宿舍休息、到飯堂吃飯或叫外賣,日日如是,富力球員每天的生活,基本上真的只有踢足球和休息,回復得快、減少勞損、訓練質量又足夠,對均宜這種「老將」來說,完成是一場幸福的及時雨。轉會他投,足球理想得以延續,薪金亦有所提高,外人眼中一切都是如此順利、如此理所當然。
爸爸,事實真的如此嗎?
取捨與學習
走出球場,這位前香港足球先生的角色,回復兩個孩子的父親與丈夫的身份,電話的桌布上、銀包的相片夾中,離不開一家人的身影。這次訪問每當談到家庭話題時,均宜神態總是顯得不太自若,這是一種平日在這「見慣世面」的老大哥面上鮮有看見的神色,談下去方發現,原來他去年出生的次子近日身體不適,需要進出醫院;縱使均宜非常專業,訓練毫不馬虎,無論在基地還是宿舍,總是在隊友面前臂負起老大哥的角色,對訪問亦不會敷衍了事。私底下,卻為自己身在廣州,難以抽身回港照顧兒子而愁緒。空閒時間,他不時會致電妻子跟兒子作視像通話,關心他的康復情況:「這段時間都要辛苦太太了,回去陪子女之餘,也一定要分點時間和太太拍拍拖呢。」這句說話在均宜口中多次出現,可見今季生活方式的轉變,令他較難分擔家庭工作和參與子女的生活,依然是他最困惑的地方。
轉投富力,從球迷角度來看是爭議,但其實,對均宜本身也是種掙扎,在於他需要從家庭和事業之間的取捨。只好把握所有假期,盡量用來陪伴至親,即使不過是主場比賽後僅足夠回港休息十數小時,也一定要好好珍惜,因為跟大部份為人父母者都一樣,他明白小朋友成長的速度實在快得驚人,少了一天就是一天,那怕只是沒見一周,孩子的身心發展已經可有很大變化,他說:「每次離家前一晚,女兒都是哭?叫我不要走,一邊睡一邊飲泣;天亮了,我便在她起床前靜靜出門,總會有點心酸。」這樣的畫面幾乎每周都在均宜家中上演,卻坦言即使偶有困惑,為了生活,亦無補於事。
「我不是沒有考慮過接他們過來一起生活,但就怕他們小學之後不適應香港的學業而作罷。」正面一點看,或許未來數年的富力生涯,對均宜家庭各成員的一次共同學習旅程,因為身為職業足球員,他始終清楚明白現代足球的變化同樣劇烈,自己不嘗試改變,就只有被淘汰的結局,更何況,當自覺還有能力的時候,怎麼可輕言放棄奮鬥了多年的理想呢?反而身體力行,用自身的行動說明堅持的重要,先不要說什麼以身作則教導孩子的大道理,最起碼,也是對自己理想的一個交待。
「最後一個問題,轉投富力的決定正確嗎?」
「不後悔,我至今依然覺得是個不錯的決定;就希望可以在這段時間多賺點錢,讓孩子生活好一點,知識豐富一點,互相照顧,學習愛惜身邊的人吧,這樣我就很滿意了。」
話畢,均宜便離開燕子崗主場,驅車趕到火車站踏上歸家的路途;那個背影,再看不到那些年年少輕狂的氣餒,而是一個歸心似箭的慈父。
18年了嗎?原來這些年來不斷出入球場的我們皆早已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