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街場回憶1】港超球員談街場文化 嗌跟隊最過癮

撰文:高詩琦
出版:更新:

街場,足球男生小時候的流連之地,幻想皮球來到腳下,自己就變身施丹、朗拿度。
長大後,無論是普通上班族,或是退役球員,仍然會相約三五波友過過腳癮。現在街場的氣氛也許不如以前濃厚,但由同為街場出身的港超球員鍾偉強及蕭俊銘,數數大小街場文化,也許會教你「腳痕」。
攝影:龔嘉盛

鍾偉強(強仔)與蕭俊銘(蕭銘)同是22歲,同樣在街場踢波長大,由街場球隊和團之友踢到甲組的駿其天旭,轉而成為職業球員,先後效力港超聯球隊夢想駿其和香港飛馬。來到長沙灣遊樂場,兩人看着和團的昔日隊友專心練波,作為職業球員的他們雖不能參與,但談起小時候在街場經歷的種種文化,仍津津樂道。

蕭俊銘,22歲,香港飛馬中場。(龔嘉盛攝)
鍾偉強,22歲,香港飛馬前鋒。(龔嘉盛攝)

「跟隊!」

常聽球壇前輩說,以前的街場好熱鬧,動輒十隊八隊來跟隊,強仔和蕭銘成長時,這種文化仍在。「踢街場最深刻的,當然是嗌跟隊的一刻!」鍾偉強作勢大叫,「跟隊——好爽架!在7人場,若已有4至5名隊友到場就要嗌定,因為通常要等一段時間。」

「一嗌跟隊,球場所有人就會望過來,看看是什麼人。」蕭俊銘補充,踢街場輸了就要再等,鬥志自然更旺盛,不過也會有人使詐,「有些人不想對下一支對手,甚至會故意不入波。」不過,現在波友多會先預訂場地,有「場紙」在手的,一是邀朋友一起踢,一是透過網上約戰區相約球隊較量,能聽到「跟隊」的機會已是少之又少。

街場的周末,十多隊一起跟隊的場面,已不復再。(龔嘉盛攝)

「除衫」

為何在街場踢波的男士們,不論年紀,總愛半裸上陣?理由很簡單,鍾偉強說:「唔計冬天啦,夏天熱丫嘛!所以一定會除衫,只穿上短褲、短襪、白飯魚就踢。」更重要的是,在街場沒有形象的顧慮,「街場沒人看嘛,所以無論年輕人或上年紀的,都喜歡除衫踢」。

「陀地」

不用擔心,球場「陀地」並非黑幫,而是一班長年在同一球場踢波、成長的人,「會有一批中年人,他們可能是在這個球場由細踢到大,成為人們口中的『陀地』,若對他們贏波、或是不禮貌,他們就可能會不高興了」。

「爆粗」

街場,總會聽到粗口滿天飛,不一定是雙方對罵,也有可能只是對自己表現不滿而忍不住……強仔和蕭銘也很坦白,「久攻不下又輸波,就會覺得不忿,有時雙方有拗撬又會爆粗,都係講嗰句啦」!有時一言不合,甚至會講手,「街場動粗一定比職業賽多很多,職業賽有足總賽後檢討,嚴重隨時終身停賽,街場就沒有停賽。不過現在流行拍片網上公審,所以這種情況也少了」。

身為職業球員,鍾偉強和蕭俊銘不能參與街場比賽,只能看着昔日隊友練習。(龔嘉盛攝)

「白飯魚」

 

不能不提的,當然還有這對你我他都至少擁有過一雙的白布鞋。強仔和蕭銘雖然不能跟舊隊友一起練波,但仍向他們借來白飯魚,熟練地穿上,對搓幾腳。

從兒時13元一對白鞋,買到現在30元一對,雖然價格不高,卻是消耗品。「那時最快試過3天就爛一對,平均一星期也要換一對,一年下來就……」鍾偉強雖然覺得白飯魚鞋底太薄,較易受傷,但蕭俊銘說,始終對這雙白鞋情有獨鍾:「我就是喜歡它夠薄,球感好也輕身,如果有白飯魚的釘砵,我也會買一對!」

一雙白飯魚,是街場的指定裝備。(龔嘉盛攝)
白飯魚,很便宜、耐穿度低,但功用很多。你又數得清小時候買過幾多對嗎?(龔嘉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