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山難黑點馬鞍山彌天棧道 難度遠超行山郊遊 自備繩索保平安
馬鞍山的彌天棧道被外界形容為6星級難度路線,頻有山難發生,去年12月底有一位61歲女山友在彌天棧道下降一處陡坡時墮下身亡。記者相約山藝教練盧澤琛全走彌天棧道,發現路上有多個險位,其中有位置要向下攀爬一道約25米高、接近90度垂直的崖壁,盧澤琛即場設置自備的繩索,確保下降時安全。彌天棧道上的險位大多有前人留下的繩索,但盧澤琛指大部分繩索殘舊,有的穩固點更已變成枯樹,若完全倚賴這些舊繩,分分鐘墮入死亡陷阱。
盧澤琛認為,行山在香港的定義太廣泛,由行城門水塘的馬路以至彌天棧道也被視為行山,容易令山友混淆,輕視險線的難度。他解釋外國對攀山運動的分類很仔細,有攀行(Scrambling)的概念,指難度在遠足及攀石之間的路線。他表示香港有很多攀行的路線,普遍被山友稱為險線,包括大部分行澗、彌天棧道、青蝶石河。攀行要手腳並用,技術、裝備、體能皆比遠足高,路經險位時需要以繩索系統保障安全。
馬鞍山東崖陡峭險要,懸崖高峻,絕壁千丈,崎嶇難走。東馬肚坑、赭淵、靈象脊、人在天涯、象門、象額等險地俱在馬鞍山東崖,而彌天棧道就是連接這些險地的橫山徑。彌天棧道北起馬尾脊,沿牛押山及馬鞍山東面的山腰橫走,南至象門後駁樹帶棧道,接麥理浩徑第4段。彌天棧道及樹帶棧道長約2公里,在海拔400米至550米上上落落。坊間的影片、文章都稱彌天棧道為6星級難度路線。
彌天棧道|山難黑點 近年屢次發生嚴重事故
彌天棧道一帶是山難黑點,救援也極困難。在2021年,有5名行山人在彌天棧道被困懸崖,其中一名女山友嘗試攀爬時從15米高處墮下;消防到場拯救,在搬運傷者時,更遇上小型山泥傾瀉,擊傷了3名消防員。在2023年,有男子在彌天棧道失足墮下十多米山坡,救援人員經過逾17小時拯救,直升機才能把傷者送院。在2024年,有61歲女山友在彌天棧道爬落一個近90度垂直的崖坡時,懷疑體力不支,捉不住繩索,墮下路面以下40米的樹林,傷重不治。
在彌天棧道的附近地點,也有不少行山事故。在2023年,有男子在馬尾脊的溪澗滑倒受傷,救援人員花3個多小時才確認傷者位置;由於地勢險要加上天氣不穩,最後事主被困20小時後才由直升機救起送院。同樣在2023年,有男子往大洞坑行山,被發現倒斃在赭淵的峭壁下,懷疑失足墮下而亡。
彌天棧道|需要繩索保護 若失手或下墮數十米
記者相約戶外訓練機構「山樂」的山藝教練盧澤琛,全走彌天棧道,視察這條近年屢次發生嚴重山難的路線。盧澤琛還是一位冰雪攀登教練,而且是2019珠穆朗瑪中國香港攀山隊隊長,攀山經驗豐富。為了應付彌天棧道,盧澤琛帶備了一條30米攀山繩、安全帶、扁帶及攀山扣。
在彌天棧道上,最高危是一處要下降25米的崖坡,斜度接近90度垂直,部分大石凸出,從上而下看不到手腳位。下降時,需要不斷伸手探腳,摸索穩健的手腳位,身形較矮小或手腳不太靈活的人士,可能會遇上困難,進退兩難,不上也不下,消耗體力。
這個崖坡可以分為兩部分,上半部約15米高,下半部約10米高,中間有一處稍平的位置。因為山徑及平位狹小,若果在這個崖坡失手,可能不只下墮25米,而會跌到數十米下的樹林,有機會令人重傷甚至死亡。面對這個險位,盧澤琛開繩,以一棵粗壯的樹根為固定點,用山藝的繩索系統,確保下降時的安全。落到中間的平位後,再設置繩索,安全地攀落最後10米。
彌天棧道|自備繩索保障安全 現場繩索不可靠
彌天棧道還有多個險位,經常需要手腳並用,要在曝露的位置橫過石壁,要大步跨過石坑,要爬上或攀下手腳位較多的大石,要行過滿佈碎石的斜坡,要走過一些容易滑倒的乾草路。幸好視察當日天晴乾燥,否則石面濕滑的話,會更加難行及危險。在一些較簡單的險位,盧澤琛會用扁帶及攀山扣快速設置捉手位,方便借力越過。
在彌天棧道的險位,大多有前人留下的繩索,但盧澤琛不敢使用,有需要時都是使用自己攜帶的裝備。他解釋:「大部分比較殘舊。第一,那些繩索大部分綁在樹上,有些樹木已經枯萎了,喪失了固定的功能。第二,那些繩索很多都日久失修,有些更加完全散開,根本用不着。」如果只靠拉住那些殘舊的繩索上落,萬一樹倒繩斷,就有機會發生山難。
通常利用那些殘舊繩索的行山人士,都沒有自備相關裝備,他們大多單手或雙手拉扯住繩索上落,萬一手鬆,就會出事。相反,若自備繩索,利用扁帶、攀山扣等基本山藝裝備,可以將人確保在攀山繩上,並且空出雙手攀爬,也不會出現力竭墮下的情況。
盧澤琛建議,挑戰彌天棧道的人需要在體能、裝備及技術做足準備。他說:「雖然路線不是很長,但比較崎嶇,經常手腳並用,爬高爬低,體力要求高,而且大部分路段在密林之中,如果在比較炎熱濕的日子,都會很悶熱。」只計行約2公里的彌天棧道及樹帶棧道,記者與盧澤琛花了約5小時,速度很緩慢,行程時間估算與普通行山遠足難以比較。
他續說:「第二是安全裝備,帶一些很簡單的山藝確保器材,例如繩索、扁帶及攀山扣,就可以更安全及有效率地越過有潛在危機的地方。第三,你要懂得運用剛才提及的裝備。」
按照美國優勝美地點數系統(Yosemite Decimal System,簡稱YDS)的難度評級,彌天棧道的大部分屬於第3級,部分上到第4級。
美國優勝美地點數係統(Yosemite Decimal System)難度評級簡介:
YDS第1級:徒步健行,受傷機會很低
YDS第2級:偶然需要用手輔助攀登,有少許受傷機會
YDS第3級:可能須用登山繩防護,失足墮下會受傷但致命機會較少
YDS第4級:容易攀登但須使用繩索防護,失足墮下有致命機會
YDS第5級:技術性攀登路線,失足墮下致命機會非常高
盧澤琛認為在香港的行山文化中,「行山」這兩個字的定義太廣泛,既包括優閒遠足,以及一些險線。他說:「其實很多時大家口中的所謂險線,已經很大程度屬於攀行(Scrambling)的範疇。」
彌天棧道|超越行山郊遊範疇 攀行在遠足與攀岩之間
攀行是什麼?他解釋:「一般而言,純粹用腳就可以處理得到的路線,就可以叫遠足,或者是一般人理解的行山。如果要用齊雙手雙腳出力去攀登的,我們會叫做攀石或攀岩。攀行就是介乎兩者之間,雙手很多時間要輔助,去保持平衡及借力,但主要都是靠雙腳出力、發力。這些路線有時會比較曝露,或者有一定難度,為安全起見,我們會做一些防護措施。」
在YDS難度評級中,第1及2級的路線可以理解為行山遠足,而第3及4級則屬於攀行,而第5級或以上則是攀岩。舉例說,郊野公園的官方行山徑,例如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主要屬於YDS第1及2級,為遠足的範疇。
彌天棧道|以郊遊心態裝備行險線易生意外
盧澤琛表示,香港不乏YDS第3及4級的攀行路線,部分亦吸引不少山友挑戰,除了馬鞍山的彌天棧道一帶外,他表示屯門的青山、大嶼山的鳳凰山一帶也有一些熱門的攀行路線。在青山,有青蝶石河、青碟左崖,而在鳳凰山,則有天門棧道、南巖棧道、白顎下棧道。他還表示,大部分行澗都屬於攀行的範疇。
他希望可以推廣攀行的概念,令大眾分清楚郊遊遠足與攀行的分別,減少香港山難事故。他說:「可能一般人的概念覺得,那些全都是屬於行山的領域,就沒有想過用一些裝備、技術去保護,有時候更只用上一般郊遊的心態及裝備,去行一些攀險的路線,問題就會出現。如果能夠將行山這件事更加細緻分類的話,大家方會知道,在裝備及技術的準備上,其實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