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凱彤公開性向引關注 女同志電影無人問津? 黃進:有探究空間
影視界近年興起「hehe」(男性曖昧)元素,即使非主打同性戀題材,也會滲入類似角色或對白,「BL」似乎已被劃入賣座公式之中。然而,要說有女同志元素的電影,除了早前上畫的《骨妹》,對上有《得閒炒飯》、《花吃了那女孩》、《蝴蝶》等…寥寥可數。
近日歌手盧凱彤於台灣金曲獎上公開已和圈外女性結婚,一時之間女同志的議題於社會上炒熱起來。但為何在日漸開放的世界,電影題材仍然「男女有別」?我們請來黃進、陳楚珩、談善言等幾位新進電影人,淺說市場和創作之間的關係,揭示本地影圈男女失衡之問題。
黃進 港人冷處理性別議題
黃進以話題作品《一念無明》勇奪金像獎新導演,電影圍繞躁鬱症患者的生活,直面展示了香港不同的社會問題,是在商業片市場少見。而另一個港產片較少涉獵的元素就是女同志題材,連近月上映由澳門導演徐欣羨執導的《骨妹》,當中對女同志的描寫亦相對隱晦。影壇新血之一的黃進坦言或因相關題材在香港的電影市場較難生存,「香港主流港產片工業的訓練大多傾向傳統的警匪片、動作片,很陽剛。由男性主導電影,變相無論觀眾的觀影習慣、整個市場的生態也好,都會較少女性題材。」他補充女同志在文化和商業上也絕對有被探究的空間。然而,香港社會看似對性小眾的接受度有所提升,卻是變相冷處理相關議題,「相比鄰近地區,香港看似稍為開放,但反而討論度卻較低,因為如果我開口批評你,我就顯得很不開放,那就冷處理,於是整個氣候也沒有熱烈地要發聲的氣氛。」
陳楚珩 每一波創作都受社會影響
台灣描寫女同志的作品明顯較多,或可歸功於當地的文創氣氛,反觀本港,不止影視、藝術媒介對同志議題較少著墨,業界內的女性比例亦遠遠落後,其中一位就是《一念無明》編劇陳楚珩,她認為此現象源於每一波的創作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創作人是回應社會,香港連對性別平權的討論也很少,問題雖然存在,但由於坊間聲響較少,未能刺激到創作。」陳楚珩續謂近年鮮浪潮短片比賽沒有牽涉市場,仍鮮少探討同志議題,大多都是社運的故事,足證某段時間的創作會受社會氣氛影響。
凡事只要透過影視媒介的傳播,都能大大提高大眾關注,陳楚珩指自己對性別及性取向等題材很有興趣,但不限於男同志或女同志,「同志的取向和戀愛方法沒有那麼單一,以異性戀的角度為他們扣帽子其實很錯,不單是對女同戀者的討論度不足,就算男同志的元素較常見,但他們的生態卻沒有被好好的反映出來。」
談善言 閨蜜題材更受歡迎
在賀歲片《小男人週記3之吾家有喜》中,新女星談善言飾演暗戀鄧月平的Sam,她指自己靠看《接近無限溫暖的藍》、《卡露的情人》、《得閒炒飯》等電影揣摩角色,並透露是以一名同志友人作藍本去演繹。當中最難是營造出「情侶感」,「兩個女生即使親密一點,可能只會覺得她們是好友、閨蜜。」其後她了解到要以較親密的動作和眼神去表達,談善言不諱言跟女生拍親密戲反而更輕鬆,「每段愛情無論男女,也是對喜歡的人而引伸出來的行為,我在戲中因為對鄧月平有保護欲,所以動作上才會強硬一點。」提到香港女性電影題材較為單一,談善言也認為市場仍是由男性角度出發,女演員很多時仍處於襯托的位置,反而現在一些描寫女性單身生活和閨蜜的題材,明顯更受歡迎。
梁子瞳 業界男女比例失衡
香港女多男少,有研究指情況料會持續加劇。然而在電影業界卻上演着另一種男女比例嚴重失衡,90後電影人梁子瞳(Jane)在城大創意媒體學院主修電影,日前獲藝發局資助,計劃年底將出發至英國拍攝作品。《Sonnet36》改編自她的自身經歷,講述透過同志交友程式相識的二人,最後失落在青春中的故事,導演Jane坦言因為市面上很少同志作品,所以更想嘗試,「《骨妹》的描寫依然很含蓄,並非打正旗號的女同志電影。近年的影視作品中對同志描寫也有進步,沒有以前那種消費既定印象的感覺,但仍十分不足。」而缺乏女同志作品的原因,梁子瞳認為主要因為行業成分中男女失衡,呼應黃進的說話就是「男多女少」,如果由男性導演拍攝,很容易演變成「male gaze」(男性凝視),或令原意出現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