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旁述遭港人忽視 Keyman:體育節目未能養活一班人 

撰文:胡劍威 施玲玲
出版:更新:

上月擁有逾20年歷史的足球遊戲《Winning Eleven》推出最新一集,有趣的是開發商破天荒加入廣東話旁述,找來本地「講波佬」馬啟仁(Keyman)和前TVB體育主播伍家謙獻聲,令球迷及遊戲迷喜出望外。對二人來說,這次錄音是新嘗試新挑戰,同時亦引起大家關注到,看似經常在電視上見到的本地體育評述員,原來這份「本業」的工作空間非常狹窄。在傳統媒體受到嚴重衝擊的年代,娛樂文化正逐漸步向百花齊放,到底評述員這一行有否受惠?《香港01》今次請來幾位業界代表,和讀者分享他們「講」了多年的感想,還有對新人入行發展的看法。
攝影:梁碧玲、符祥定、黃永俊、胡劍威

馬啟仁:觀眾已看厭「體育娛樂化」

馬啟仁(Keyman)可算是現今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講波佬」之一,和運動有關的媒體他幾乎都有涉獵,出鏡率亦冠絕全行,不只講波有個人風格,又在報章雜誌寫專欄、電台開咪、出書、主持大小節目等等,現在連世界知名的遊戲也請他配音,百足般多爪。說到體育評述員的行業景況,他直認不樂觀。

「今次可以參與遊戲製作,對整個香港來說也是新奇事,當然開心。但體育項目在香港仍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評述員的業界空間不會因遊戲這類一兩個job就變好,傳媒心態根本沒把運動列重點計劃,我們需要有長遠打算的平台才能發展。」Keyman指大家看他好像有很多門路,其實這些全是客觀環境逼出來,在他看來本地的體育業界現在也只是開墾階段,還未有人真正找到方向。

不說不知,原來香港現在有個「足球評述員協會」,但連同新人舊人也只得60個會員左右,確是一個「少數族裔」。

Keyman不斷探求講波以外的生存空間,2001至2002年出版的足球雜誌《Keyman Show》是他小試牛刀的作品之一。

90年代收費電視興起 體育旁述小陽春

話雖如此,無可否認Keyman是本地少數能被大眾認得的體育評述員,他也坦言自己非常幸運。「香港在1990年代中期收費電視興起,可算是足球評述界小陽春,我好好彩食得正這個浪。入行後好像遇到很多不同的工作,DJ、主持、寫稿等,算是比較多機會的一個,但其實我不覺得是好『星級』的工作,這不是只有體育評述才有的待遇,其他傳媒人也會有這些機會。在運動的範疇外,我不斷去找其他正職,因為不覺得全職做體育會有生活保障。」Keyman說時面帶笑容,但能看得出當中的無奈。「香港好奇怪,例如當年的有線和現在的樂視開台,(體育節目)會突然爆發一下,但不能持續發展,你永遠不知幾時會停,未能夠養住一班人,客觀環境不需要你專才去做體育。」

傳統節目無法訓練新人

說到大型賽事製作還有另一大問題,就是「體育娛樂化」,當奧運、世界盃等項目只是娛樂騷去做,搞搞笑炒氣氛流於表面,限制業界發展。「我不完全反對這做法,但絕不是唯一,過去20年觀眾未有這要求,現在世界不同,觀眾想看專業,我們就要去變。」

Keyman近年轉戰幕後,遊走於不同媒體,策劃製作非一般體育節目,務求為業界帶來點生氣。他現在很積極為不同運動員拉線,希望大家能多點見到他們,參與電視節目,當然,是不背稿的。「我最想香港能做到外國那種『極限運動遊戲節目』,鬥快鬥跳鬥體能的比賽,那是身體語言在說話,非常適合運動員去玩,一定比藝人玩更好睇。」

TVB經常以娛樂騷方式製作大型體育節目,藝人講多錯多,但觀眾並不受落。

網絡勢成新出路

雖說難做,Keyman也並非完全看淡,因為有網絡和新電視台。「ViuTV的製作和平台是分開的,較像外國,這是好事,能給出更多空間和創意。但電視圈仍甚少機會能給新人,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入行講波,對,是講波不是體育記者,我的回應是請他們先問自己有什麼特色,不是問我。現在已非20年前,可以主動出擊,因為網絡世界只要你有才華,是沒人能阻止。我們過去要等機會,今日大家已能自製機會,對比賽有感受便用你的方式放上網,好東西定必有人支持。」

ViuTV官方發言人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直播歐洲國家盃的收視成績不俗,證明直播體育賽事有一定需求。他們將製作更多體育節目,如明年的香港渣打馬拉松及國際七人欖球賽等,並提供主持機會予現役及退役運動員,但未有培育新旁述員的計劃。

鍾志光:評述員多為興趣 非以賺錢為重

鍾志光在未入行前是教書,足球是最愛的運動,如果可以的話他也想以「講波佬」為終生職業。

現時大眾較熟悉的講波佬,基本上有多重身分,1989年加入無綫的鍾仔,經常主持不同體育賽事又有拍劇,獲觀眾封為萬能key,出鏡率不輸一線小生。他強調很多時是主持人的角色,所以稱他為評述員有所偏差。他坦言在香港從事體育評述的人大多另有正職,「有些人可能繼續做教練或教書(體育課),因為我早入行,當時在TVB足球是主流,有時會有其他體育項目,但不常有,奧運最多,中間可能一年做一次田徑賽或者賽車。」

高昂轉播費拖累業界

體育評述員的出路愈見狹窄是業內共識,近年多了年輕人想入行講波,鍾仔對這行發展仍有保留。「特定項目需要的人不多,講一場波只要兩、三個人,不會有30、40人突然跑出來。」

總結香港全職體育評述員的「死因」,鍾仔認為是轉播費太高。「大部分錢付轉播費,製作不會再有太多預算,外國播放體育賽事較集中,大型體育項目能賣很多廣告,如ESPN一條頻道可養起一班人,相互競爭下,廣播公司願意多花錢請更好的評述員。」而香港相對側重於轉播權,電視台之間的競爭在於爭奪獨家賽事,倘若這個情況得以改善,會對評述業界有所幫助。

Keyman(左)和鍾志光在業界打滾多年,全靠對體育的熱誠繼續做,他們都希望大眾能給新人多些機會。

伍家謙:期望媒體合作增加觀眾人數

和Keyman一起為足球遊戲配旁白的,還有前大台體育新聞主播伍家謙。對於香港這麼細的市場,遊戲商還推出廣東話版本,他感到十分光榮,但談及本地評述員和體育記者的環境,他亦覺得這份專業確是被忽略了。
 

體育新聞在香港同樣備受忽視,連以往最多人收看的無綫晚間新聞都已取消體育環節,令人惋惜。

體育新聞非常可貴

新聞每天都出,比起節目評述員出鏡時間更多,也沒那麼被動,足球籃球外還可以講多一些項目,家謙認為這是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舊時伍先生(伍晃榮)好努力捍衞體育新聞的尊嚴,他經常說體育是特別的,因為只有運動比賽才能拍到事情發生的一刻,非常可貴。其他新聞基本上只是事後才報道,很難在事發的一瞬間留下畫面影像。」體育是在一連串天災人禍的新聞後,給觀眾舒口氣的甜品,對於無綫刪減了體育新聞時段,家謙直言感悲哀,但是意料中事。

「電視台以消極手法處理體育新聞以及節目,雖然可惜,但也和觀眾口味有關。我覺得各方都要出點力,從根本處着手,營造出社會風氣,增加看體育節目的觀眾人口,例如電視台免費播多些比賽,不一定要大賽,香港隊的足球友誼賽其實也很多人想看。」

家謙表示運動是少數能一次過凝聚大量人群的事件,各個傳媒機構要是能像外國那樣互相合作,一起播放大型賽事,對整個業界也是好事。

11月6日一個星期內,港足將於旺角大球場踢3場硬仗。(資料圖片)
前香港游泳運動員蔡曉慧。(資料圖片)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