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廖子妤由馬拉來港發展 比港人更熟悉香港:心安就係家!
廖子妤(Fish)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香港演員,2012年,她22歲決定隻身來港發展,時間回撥至一年前的夏天,這是她第一次來香港,她還記得,那次短暫地過來5天,寓工作於旅遊,回去馬來西亞後卻對這片彈丸之地念念不忘,激發她再次尋找來港工作的機會。她在IG記得當時的心情:「翌年7月1日,我穿著不合天氣的棒球外套,拖著綠色的行李抱著一隻大的粉紅色兔子娃娃來到了銅鑼灣;人頭湧湧、眼前的景象很是震撼。悶熱、潮濕、湧動,像是用濕毛巾被摀住口鼻地度過了我在香港的第一個夏天。」屈指一算,今年已經是第八個年頭,她已經成為了真真正正的香港人。
髮型:Zap Tang@Essensuals.hk
服裝:initial fashion
攝影:葉志明
短片:吳志豪、陳錦超
剪接:陳詩敏
場地提供:The Stadium
永遠保持安全距離 現在仍不慣搭枱
廖子妤指,剛來香港時有很多的不習慣,她拋出一個四字詞,叫「安全距離」,「(意思)即係每個人之間應該有一個距離,如果一侵犯呢一個距離,佢就會感覺不安,我開頭真係好唔習慣。即係搭升降機、搭港鐵,大家都黐得好埋!搭枱其實我係到而家都唔慣,我第一次喺香港搭枱,對面有個唔識得嘅人,我膝頭哥掂到佢膝頭哥,我就即刻坐直個人,唔想掂到佢。」不慣還不慣,她始終覺得「近距離接觸」是香港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我覺得香港人係好特別,安全距離好近,因為俾呢個城市迫出嚟,香港太逼,所以每個人都迫不得已要縮短安全距離,但係個心好遠,即係生理上可以好靠近,但心理係好排斥。」
雙重身份 直認介意被排斥
廖子妤在香港生活多年,連朋友們都漸漸忘記了她是馬來西亞人,但每當有一些重要事情發生時,很多人就會突然想起,馬來西亞才是她的家鄉,比如政治環境。「去到某啲議題嘅時候就會忽然喚醒佢哋:『咦你唔係香港人喎。』佢哋又會話:『你都唔怕啦,你又可以返去。』其實呢句說話對我有啲Hurt!我點返去?我由22歲嚟香港,事業基礎都喺到,呢7、8年我一直都喺到,只係間中返去休息。我嘅朋友、談戀愛、養咗隻貓,我其實所有嘢都喺香港。」所以她才會介意被排除在外,是一種身份認同上的排外,無色無臭,但直入心坎,「當然好多人講呢啲說話係冇心,但就我嘅立場而言,我覺得我冇退路。馬來西亞同香港對我嚟講一樣重要,一個係我出世成長嘅地方、一個係我建立、擁有所有嘢嘅地方,兩個地方對我嚟講都係家。」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面對身邊數偏偏之不盡的無心快語,就變成她其中一個心魔。
家就是心之所在
然而即使有了身份證,是否代表「家」香港?或者對她而言,何謂「家」?「我覺得『家』係令我心安嘅地方,比如我喺外地拍戲就會好掛住譚仔、好想拮魚蛋、食牛柏葉、食魚皮餃,想食香港嘅嘢;或者好想見我香港嘅朋友、我隻貓。隻貓其實幾大程度上提升咗我對香港嘅歸屬感,因為返到屋企有隻貓等我,我有自己租屋、將佢佈置到我自己鍾意嘅感覺,心安就係家。」
廖子妤雖然人在香港,但仍十分關心馬來西亞的時事。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實現了61年來的首次政黨輪替。Fish雖然在港工作忙碌,但仍特意飛回馬來西亞投票盡公民責任,她說:「有票唔係唔投啊嘛?雖然佢改變嘅嘢唔係咁多,唔係一朝一夕。雖然上年成功改朝換代,但其實佢內部機制一時三刻佢冇辦法大幅度改變,係要啲時間。因為有啲嘢積累得太深,但起碼我覺得係幾好嘅開始。」
初來乍到沒有錢 為$30而肉痛
說到對香港和馬來西亞的感情,廖子妤坦然說這一刻香港比較多一點,緊接著立刻想起怕馬來西亞的親戚看到會不開心,她解釋說:「我一年有90%時間都喺香港,有時啲街、路、地方,我覺得我仲熟過香港人。因為我搬過好多次屋,住過好多地方,我就會知道某啲區邊到有好嘢食或者條路點行,我覺得有時會熟過香港人。」
比香港人還香港人?所以錢對她而言,絕對是個大難題,尤其是當年廖子妤初來乍到,甚是拮据,一兩蚊都要算到盡:「我啱啱嚟香港嗰陣好窮,但又想有朋友,公司嘅Model會帶我出去玩,嗰陣我住銅鑼灣,佢哋約我去中環,但過咗尾班車我就冇港鐵返去;飲嘢係佢哋請,但的士錢都要自己畀㗎!我好記得嗰程車係30元,我好肉痛,因為30蚊我可以食兩餐。」
現在買報紙都要$10一份了,物價上漲速度之快,她感受最深:「我係見住吉野家下午茶餐野菜牛肉飯越來越貴,麥樂雞餐嘅價錢變動,連的士起錶價都由18變24,令我覺得香港通貨膨漲嘅速度幾緊迫!我而家賺到多啲錢想住好啲,但租金上漲嘅速度係最快,租金同薪金係一齊成長,所以永遠租唔到想租嘅哋方,因為追唔到。」所以活在香港,或者身為演員,總是處於愛與痛的邊緣,愈愛就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