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德國政府「去風險」 德企去年對華投資創歷史新高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最好在其他國家建立工廠,減少在華工廠數量,減少對華依賴……」這是德國政治家幾個月來一直絮絮叨叨說的話。而現在,德國經濟研究所(IW)提供的數據似乎與之相悖。

綜合德國《南德意志報》、英國路透社等14日報道,基於對德國央行數據的研究,IW當天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高達11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18.87億元),按年增長超過4%,創下歷史新高。報告還顯示,去年對華投資佔德國海外總投資的比重非但沒有下降,還上升至10.3%,創下近10年來新高。

「這是一個新的記錄——此前兩年的數字已經很高了。」IW國際經濟政策、金融和房地產市場部門負責人馬特斯(Jürgen Matthes)對此評價稱。

據路透社報道,德國正面臨着「兩難境地」,儘管政府呼籲德國企業減少對華投資,並大幅削減了對華投資擔保,但德國企業仍在中國大量投資。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初步數據,2023年中國連續第八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德國經濟研究所(IW)14日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去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為119億歐元,按年增長4.3%,創下歷史新高。德國企業過去三年(2021年到2023年)在中國的投資額與前六年(2015年至2020年)相當。

IW的報告還稱,由於歐洲最大經濟體徘徊在衰退邊緣,去年德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從2022年的約1700億歐元降至1160億歐元,但去年中國在德國海外直接投資中所佔的份額總體上沒有下降。

2023年,對華投資佔德國海外總投資的比重上升至10.3%,為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也是自2014年以來首次超過10%大關。而德國在亞洲其他地區的直接投資則停滯在8%左右。

研究認為,總體而言,德國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情況存在分歧。「一方面,德國企業在中國一直有新的投資,這些投資的資金完全來自於在中國產生的利潤。」馬特斯稱,「另一方面,在過去的四年中,顯然也有資金從中國流出。」

馬特斯表示,德國央行的數據還不能準確地證明這一點,但他推測,仍有少數幾家大企業在大量參與中國市場的業務。

今年1月底,在華德國企業官方協會中國德國商會發布的《2023/24年度德企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雖然存在所謂「對華去風險」的噪音,但中國「對德國經濟的意義依然是獨一無二的」。

報告數據顯示,91%的受訪德企計劃繼續紮根中國市場;78%的受訪者預計未來五年其行業將持續增長;54%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兩年增加在華投資,其中79%的企業表示,這是保持在華競爭力所必需的。

此外,有64%的企業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只是暫時的,會在未來一到三年出現反彈。42%的德國企業預計2024年他們所在的行業將呈現積極發展勢頭,相比去年調查中21%的數字翻了一番。

還有37%的受訪企業認為,與其他市場相比,中國作為創新市場的吸引力正在增強。46%的公司計劃與當地合作伙伴合作以保持競爭力。

受訪德企還認為,中國企業的創新領導能力不斷增強,其中汽車行業企業最為明顯。在汽車行業,11%的企業將中國競爭對手視為創新領導者,58%的公司希望自己能在未來五年內擔當這一角色。

電動車・中國電動車・比亞迪・BYD:圖為2023年10月31日,一輛比亞迪秦(Qin)型號汽車在中國北京的街道上行駛。(Reuters)

這一觀點也在前兩天(2月13日)發布的《2024年慕尼黑安全報告》中有所體現。報告承認,儘管所謂「去風險」和「減少對華依賴」的陳詞濫調在不斷重複渲染,但實際上美歐對華經貿數字正在「逆勢而上」。

報告提到,美國2022年對華貿易額仍以531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而美國的「友岸外包」努力似乎比看上去更加脆弱。在美國的貿易量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墨西哥等國的同時,這些國家從中國的進口量幾乎同步增加,表明中美經濟的間接聯繫仍然存在。

歐洲表現更甚,由於從中國進口激增,歐盟對中國的總體貿易逆差從2018年的1550億歐元激增至2022年的3960億歐元。德國公司也繼續在中國大量投資,無視德國政府減少投資的企圖。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在2023年上半年保持在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佔整體投資的比重甚至有所上升。

路透社提到,今年4月中旬,德國總理朔爾茨計劃將率商業代表團訪華。報道指出,這是德國政府去年7月發布首份「中國戰略」後,朔爾茨首度訪問中國。

朔爾茨上一次訪問北京還是在2022年11月初,也是他就任德國總理以來首次訪華。據德媒報道,當時有100多家德企申請隨行,最終僅包括寶馬、大眾、巴斯夫、Adidas、德意志銀行等在內的12家行業巨頭入選,被形容此行是將「德國最大的品牌帶到中國」。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