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腦細胞治柏金遜症 時隔14年再啓實驗 培植代胎兒細胞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直至今日,柏金遜症仍是一種不治之症。患者最明顯的病徵是活動機能失調,出現手震及行動困難等問題,對生活與社交造成一定影響。
但一個14年前遭醫學界叫停的的治療方法近日出現新突破,展現新曙光。

柏金遜症患者明顯病徵之一為手震。(VCG)

柏金遜症的成因是大腦神經細胞多巴胺(Dopamine)死亡所致,神經細胞無法再生,所以病情無法逆轉。缺少了多巴胺,大腦無法將訊息傳遞到肌肉,令患者行動能力大受影響。患者常於60歲或之後發病,而男性的患病機率是女性的1.5倍。現時並無藥物治療柏金遜症,只可暫時提升多巴胺濃度以減輕徵狀,但均有一定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不自主動作、出現幻覺等。

周二(13日),國際幹細胞研協會在美國波士頓召開會議,發表重啓腦細胞移植的計劃。參與了今次研究計劃的神經學家Claire Henchcliffe表示:「基本原理是,(柏金遜症患者)缺乏了一種細胞,而我們知道這種細胞製造多巴胺,我們又知道多巴胺對身體協調和自願行動來說不可或缺,那我們為什麼不換走這些細胞?」

不過,這個方法其實早已在1980到90年代開始研究,研究人員利用夭折胎兒的腦細胞應用在上百計的柏金遜症病人身上,雖然有病人病情受控,但亦有部分病人無法受惠,更有一部分人出現副作用:不自主身體活動。研究人員在2003年叫停細胞移植,「以退後一步重新審視確實發生了什麼事。」Henchcliffe說道。

新研究或可用培植腦細胞代替胎兒腦細胞。(網上圖片)

Henchcliffe檢查了5名在15年前以舊方法接受過腦細胞移植的病人,發現有一個組別的患者康復進度比預期好得多,證明腦細胞移植作為治療方法,並非是個死胡同。

舊移植手法相當粗糙,神經外科醫生Viviane Tabar解釋,今次發表的新方法與以往的腦細胞移植的不同之處在於精細度,「(以往)放到病人腦中的只是一團腦糊,」她說:「(移植的)不只是神經細胞多巴胺,還有數種其他細胞。」而這些細胞在病人的腦內生長便會引起副作用。

但近十多年的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在實驗室中將幹細胞轉化成單純製造多巴胺的細胞。比起移植胎兒腦細胞,實驗室培育的細胞不但可以肯定沒有多餘的其他細胞滲雜其中,更可確保供應量。研究人員希望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批准有關研究,預料在2018年可以開始在柏金遜病人上作實驗。除了美國外,歐洲及亞洲亦有醫學組織正推進有關技術,澳洲甚至已有病人接受新式細胞移植。

醫學界一直在尋求治療柏金遜症的方法,新西蘭有生物科技公司實驗性地將豬的脈絡叢(choroid plexus cells)移植到患者身上。脈絡叢是大腦中的一種細胞,功能之一是協助維持神經系統健康,研究人員希望健康的豬脈絡叢可以患者仍健在的腦細胞提供養份,減慢甚至阻止其腦細胞退化。現時距離實驗18個月,病人狀況仍然良好,有望將此種治療方式推進至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例如認知障礙症(俗稱老人癡呆)上。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