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遍地開花  ISIS垂死反撲?

撰文:麥俊和
出版:更新:

近期國際事件最觸動人心的莫過於此起彼伏的恐怖襲擊,上周四(6月8日),伊斯蘭極端組織ISIS宣布殺害了於5月在巴基斯坦南部綁架的兩名中國男女。在此之前,英國、菲律賓、澳洲與伊朗也接連發生與ISIS有關的恐襲,單是英國便在73天內發生三次遇襲。
ISIS盤踞敘利亞與伊拉克,在軍事圍攻下節節敗退,但它利用網絡傳播極端主義信息,卻成功吸引全球不同地區的極端勢力投靠,煽動各地追隨者在本土發動「獨狼式」恐襲。一連串襲擊讓人嗅出ISIS企圖透過平民死傷影響民意來扭轉中東戰場敗局的味道,也再次暴露國際反恐工作的軟肋。面對不斷滲透的極端思想,全球反恐究竟能否有萬全之策呢?

兩名中國人在巴基斯坦被綁架,後遇害。(網絡圖片)

「這是為真主而做的!」6月3日晚上在倫敦,三名兇徒駕車到倫敦橋撞向途人後,再下車揮長刀亂斬時這樣高叫,這次恐怖襲擊造成8死近50傷。在3月22日,倫敦國會大樓附近也曾發生開車亂撞途人的恐襲,至少5死40多傷。5月22日,美國女歌手Ariana Grande在曼徹斯特的演唱會,更遭遇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22人死亡。英國在不足三個月三度遭遇恐襲,頻密程度前所未有。

兩名中國人遇害 ISIS首認責

當英國人在恐襲陰霾未散的氣氛下走進投票站時,ISIS又宣布,兩名上月24日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Balochistan)被綁架的中國人,已被處決。兩名遇害者在當地一所私立語言學校擔任教師,在餐館就餐時,遭冒充警察的武裝份子擄走,另一名同行的中國人幸運逃脫。中巴兩國動用各種途徑救人,包括出動巴國特種部隊營救,可惜徒勞無功。巴基斯坦南部極端組織過往也曾殺害過中國人,但今次是ISIS首度認責。事件再度引人關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項目——中巴經濟走廊的安全風險。

另外,已宣布效忠ISIS的菲律賓伊斯蘭武裝組織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與馬巫德集團(Maute Group),上月底突襲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Mindanao)城市馬拉維(Marawi),控制市內部分地區,與政府軍爆發衝突,造成至少百人死亡。6月5日,澳洲墨爾本發生挾持人質,襲擊者聲稱「為ISIS、為蓋達而做」。6月7日,伊朗國會與革命領袖霍梅尼的陵墓同時受襲,至少12人死亡。

這些恐襲事件都與ISIS扯上關係,顯示這個極端組織對全球各地平民的安全帶來巨大挑戰。新鮮出爐的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報告指出,全球恐怖主義活動達到歷史新高,正威脅全球和平發展。自2007年至2016年,35個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人民死於恐怖主義的人數急增超過900%,單是去年,有關死亡數字便急升80%。報告又提到,自2011年,每年恐襲事件增加近三倍,大部分由中東及非洲的恐怖主義及衝突引起,當中包括受戰火蹂躪的敘利亞與伊拉克。

趁敘國內戰  ISIS冒起

從時間與地區來看,急升的恐襲數字與ISIS冒起的時地吻合。ISIS趁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出現管治真空,從蓋達(al-Qaeda)分裂出來,除了以嚴格伊斯蘭教法治理所控制地區,還藉在網上散布斬首人質影片等暴力行徑影響輿論,借助社交網絡宣揚極端主張及招兵買馬,迅速取代蓋達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恐怖組織。

ISIS比傳統恐怖組織更難防範,主要原因是其策略比它們來得「高明」。過去兩年歐洲多國先後承受恐襲之痛,施襲者多為本土激進份子,他們受ISIS影響成為「獨狼」,施襲前往往沒有明確先兆,令各國安全情報部門防不勝防。他們在網上宣誓效忠ISIS,毋須走到敘利亞或伊拉克參與聖戰,而是聽從指示,在自己所屬地區發動襲擊,不用花費太多成本便攪動西方世界。

「獨狼式」恐襲防不勝防。(網絡圖片)

ISIS既利用社交媒體傳播激進思想,也上載製作炸彈片段及教授追隨者用殘酷「非傳統」的恐怖手段發起攻擊,例如在英法德三國分別出現的貨車襲擊、持刀割喉。ISIS還有自己的網上雜誌,名為「Rumiyah」,最新一期呼籲「讀者」打劫及殺害西方國民。在這種無邊界的宣傳下,ISIS將恐怖主義活動由敘伊兩國轉移擴散到不同地區,成為埋藏在人們身邊的計時炸彈。

即使近年ISIS受美國為首的反恐聯盟打擊,漸漸失去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國的地盤,但一波又一波恐襲提醒世人,ISIS並不會被輕易消滅。只要ISIS的激進思想仍然繼續散播,襲擊將持續威脅各個國家的安全,而ISIS的「成功之道」也吸引其他極端勢力仿效。在與ISIS「競爭」中失勢的蓋達便正重振旗鼓,其原分支組織「征服沙姆陣線」(Jabhat Fateh al-Sham,原名為努斯拉陣線)在敘國成為繼ISIS後,另一股棘手的恐怖主義勢力。原本追隨蓋達的聖戰份子,還成立了新聖戰聯盟「Hayat Tahrir al-Sham」,成員包括來自中亞國家聖戰組織及威脅中國安全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等。

日益上升的恐怖威脅令各國政府大為頭痛。究竟有何方法可以防止恐怖主義呢?各國政府現時希望透過加強網絡監管來遏止激進思想傳播。倫敦國王書院安全教授紐曼(Peter Neumann)指出,科技公司也比數年前更積極回應政府的要求,刪除極端份子帳戶及有關宣傳信息。

利用社交媒體加密功能 避安全部門偵查

不過,網絡發展日新月異,極端份子也懂用不同社交媒體躲避搜查。例如,他們可以從Twitter轉向加密社交媒體Telegram 或者WhatsApp。2015年11月的巴黎恐襲後,Telegram的加密系統令警方大為頭痛,調查困難。英國斯旺西大學反恐研究員邁爾(David Mair)說,恐怖份子又可以隨時隨地在社交媒體開設新帳戶,只要吸引一小撮跟隨者,激進宣傳信息便可散播開去。WhatsApp也有加密功能,恐怖份子透過加密功能溝通,安全部門難以追查。

政府冀索取加密資訊,惹侵公民自由爭議。(網絡圖片)

提到加密通訊應用程式,除了令情報機構監控恐怖份子的難度增加,其實也令科技公司陷入兩難。一方面,情報及安全部門要求取得帳戶的資訊,另一方面,將帳戶資料洩露會引起私隱的爭議。政府也會陷入侵犯公民自由的問題。以英國為例,當英國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希望大型科技公司為政府提供「後門」予情報機構取得加密資訊時,這些公司通常會拒絕。

英國去年通過影響深遠的法例,給予執法機構更大權力監控網絡及電話,成為西方民主國家中少數批准執法機構擁有這麼大監控權力的國家。現時有關部門不用准許證,便可獲得網絡通訊的元數據庫,但不包括私人信息。然而幾宗恐襲案證明情報監管系統仍存在漏洞。

6月初倫敦橋爆炸案其中一名疑犯是27歲的博特(Khuram Butt),他是出生於巴基斯坦的英國公民,另一名疑犯瑞多安(Rachid Redouane)是來自利比亞的摩洛哥人。按英國公共電視第四頻道的紀錄片,博特曾在伊斯蘭旗幟下禱告。英國《泰晤士報》還揭露,博特與2005年7月7日倫敦恐襲案其中一名疑犯有聯繫。傳媒的追查雖屬事後孔明,但亦令人質疑當局的監察系統為何無法提前對兩人的危險傾向作出預警。博特是英國3,000名受軍情五處(MI5)監察的可疑聖戰份子之一,涉及幾宗恐襲圖謀,但2015年因「證據不足」,被放在「非優先次序」的監察行列之內。曼徹斯特爆炸案主謀阿貝迪(Salman Abedi)與3月在倫敦橋施襲的馬蘇德(Khalid Masood),也曾名列2萬可疑人士監察名單。

國際合作效用成疑

國家之間為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活動願意分享情報,效用也成為疑問。以歐洲國家為例,倫敦橋襲擊的第三名疑犯為扎格巴(Youssef Zaghba),意大利警方指出,去年3月他由土耳其前往敘利亞,於博洛尼亞機場被截停,當局發現他的手機內有關於ISIS的內容,阻止他繼續行程,並通報其他國家,包括英國。事實上,各國分享情報「豐儉由人」,如果缺乏詳細背景,其他國家的警方也難以做事。

文翠珊欲修改反恐法,應對恐襲。(美聯社)

倫敦橋恐襲發生後,倫敦警察廳助理總監勞利(Mark Rowley)說,英國面對的威脅程度與以往完全不同,必須改變策略,包括警察、MI5、社區、科技公司、法律及其他政策,多管齊下防止激進份子再發動襲擊。英國政府也尋求重新檢討反恐策略,提出修改反恐法,擴大反恐權力,增加極端份子的拘留期限。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更表示,有意修改人權法,放寬警方權力。在人人對恐襲感到焦慮之際,提升反恐策略固然受到熱捧,但有專家質疑,加強監控及治安之策也未必是萬全之策。法國在2015年11月巴黎恐襲後不斷延長「緊急狀態」命令,加強公眾地方巡邏警力,提升監控權力,但獨狼繼續找到襲擊空間。

有專家警告,除了襲擊公眾活動等軟目標外,ISIS還對網絡恐襲(Cyberterrorism)產生興趣。早前破壞多國電腦系統的「WannaCry」黑客行動,便引起ISIS的注意。專家相信,ISIS未來有能力照辦煮碗,發動類似的網絡攻擊,既可對全球各地的公共服務造成巨大損失之外,也製造人心惶惶的恐慌效果。

文翠珊聲言,英國要打擊激進組織招攬極端份子的網絡,帶領全球共同剷除極端思想的網絡宣傳,「只有當人們遠離暴力思想,恐怖主義才可以被打敗……要令年輕人明白多元英國價值,是比仇恨者提供的更加優越。」恐怖主義由激進意識形態滋長,問題是如何打贏這場意識形態戰爭。文翠珊呼籲改變反恐思維,確實值得重視,然而她提出修改人權法等大膽主張,卻連自己國民也無法說服。英國在不足三個月內三度遭受到恐怖襲擊,反恐能力受到質疑。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