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之間】友誼小船為何說翻就翻? 「斷交」成2017年關鍵詞
「斷交」二字,似乎已成為2017年一大重要關鍵詞。繼沙特、埃及、阿聯酋等9個國家於本月初先後宣布與卡塔爾斷交之後,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日前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承認「一中」原則,中斷與台灣107年的邦交關係,斷絕一切外交活動及官方聯繫,台灣斥巴馬拿在宣布前40分才通知台方,做法無禮。
朋友絕交,可能只牽涉一個圈子;國家斷交,就涉及百萬計人民福祉,各國斷交,看似突然,友誼小船說翻就翻,但在這沒戰火的外交戰背後,往往牽涉各種利益衝突與糾結。更讓人留意的是,外交官除了外交手腕了得,第二項必須擁有的技能就是執行李搬屋要快。
沙特等國與卡塔爾斷交,表面證供是卡塔爾支持恐怖主義,背後很可能是因為卡塔爾近年向伊朗靠攏。近年中國積極增加在巴拿馬的投資,而巴拿馬擁有連接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佔有重要戰略地位,目前中國已成為巴拿馬運河使用量最大的三大國家之一,兩國經濟關係愈趨緊密,促成巴拿馬與台灣斷交。
其實在去年年底,非洲國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ão Tomé and Príncipe)已作出與巴拿馬相似的舉動,宣布與台灣斷交,承認「一中」原則,是台灣總統蔡英文上台後首個與台灣斷交的國家。目前,與台灣有邦交關係的國家只剩下20個。
另外,因為金正男遇刺事件,馬來西亞與朝鮮於今年亦引發紛爭。馬來西亞於3月6日驅逐朝鮮駐馬大使姜哲出境後,朝鮮方面宣布驅逐馬國駐朝大使,並且暫時禁止當地馬來西亞人出境。朝鮮公布相關決定後,馬來西亞也宣布禁止在馬朝鮮公民及外交人員離境,雙方關係愈趨緊張,瀕臨斷交邊緣。
延伸閱讀︰通俄風波成特朗普燙手山芋 俄駐美大使基斯利亞克是關鍵人物?
▋ 站在兩國關係的最前線--外交官
兩國斷交,最先受影響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一眾外交官,既然兩國斷絕任何官方來往,他們自然需要「執包袱」回國。香港是特別行政區,不須處理外交,因此香港人對外交及外交官的概念非常陌生。其實任何國家的外交官,基本上都有相同的目標,那就是代表一國利益--無論商討一項協議、出席一個國家級的宴會,還是發出旅遊簽證,都離不開維護國家利益。
除此之外,外交官亦會致力改善與別國的關係,嘗試為母國與別國在社會及政治上的紛爭尋找出路,他/她也要不時向母國詳細匯報自己在別國的各種觀察及消息,思考如何可以有利母國的發展。
兩國關係,如果一端是和平共處,另一端是斷交,由這一端到另一端,可以非常突然,也可以是逐步升溫,就像兩個人發生衝突,通常都是初則口角,繼而動手。在卡塔爾、台灣遭遇的斷交風波之外,東歐國家摩爾多瓦(Moldova)與俄羅斯近來也處於斷交邊緣,兩國先後驅逐對方的大使也是國與國將衝突升級的常見手段。
▋ 摩爾多瓦驅逐5名俄羅斯大使
5月29日,摩爾多瓦外交部證實,外交部決定驅逐境內5名俄羅斯大使,他們被要求於72小時內離開該國。摩爾多瓦首相菲利普(Pavel Filip)表示行動背後有充足理由,關乎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他說︰「我們支持與俄羅斯建立良好關係,但這關係應該基於互相尊重。」路透社指,摩爾多瓦的情報機構相信,被驅逐的5名俄國大使涉嫌協助招攬戰士,加入俄羅斯在烏克蘭發起的暴動。不過,親俄總統多東(Igor Dodon)則稱這次行動「令人髮指」,俄羅斯政府亦譴責行動,稱這是反抗多東之舉。
外交部決定驅逐俄大使後,多東表示︰「這很可能是西方國家指揮下執行的事情,甚至可能來自海洋對岸的指令(美國)。這些發出指令的人,擔心摩爾多瓦總統與俄羅斯政府終於建立起具建設性及有效的對話。」
去年11月,來自社會黨的多東於總統大選第2輪投票中擊敗親歐盟對手桑杜(Maia Sandu),成為新任總統。此後,摩爾多瓦就出現政府親歐、總統親俄的對立局面。多東上任前後,也承諾將與俄羅斯建立更良好的關係,亦表示要重建與俄的經貿關係。另一邊廂,由菲利普率領的政府卻銳意推動摩爾多瓦加入歐盟,歐盟亦有意拉近摩爾多瓦,近年開始向這個歐洲最窮國家提供資金援助。
▋ 俄羅斯以牙還牙衝突升溫
在驅逐俄大使之前,摩爾多瓦其實早已露出要與俄羅斯劃清界線的端倪。今年3月,摩爾多瓦前國會議員Iurie Bolboceanu被控從事間諜活動與叛國而遭拘捕。摩爾多瓦的情報機構指,Bolboceanu曾與一名俄羅斯大使會面,並向對方透露國家機密。該名俄羅斯人員名為格魯金(Alexander Grudin),據指是被驅逐的5名大使之一。
其實在摩爾多瓦之先,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愛沙尼亞已驅逐兩名俄羅斯大使,這很可能亦與該國出現連串俄羅斯間諜活動有關。愛沙尼亞與摩爾多瓦皆為前蘇聯體系,兩者都是隨蘇聯解體而於1991年獨立,前者於2004年已加入歐盟及北約。
5月31日,俄羅斯以牙還牙,宣布驅逐2名愛沙尼亞大使與5名摩爾多瓦大使。俄羅斯外交部向摩爾駐駐俄大使館發出通告,指行動是回應摩爾多瓦於29日驅逐俄大使,並表示摩爾多瓦政府應明白他們的「不友善行動」是破壞性,有違合作與互相的原則。俄羅斯亦向愛沙尼亞駐俄大使館發出內容相似的通告。經過這些事情,俄羅斯與兩國的衝突逐步升級,事件仍然繼續發酵,有待三國下一步行動。
▋ 美國曾驅逐35名俄大使
驅逐大使是常有的懲罰性外交手段,在國際舞台上屢見不鮮,也發生在大國關係如美國與俄羅斯之間。去年12月底,奧巴馬政府聲稱為了報復俄羅斯干預美國總統大選,決定向俄羅斯實施更多制裁,包括驅逐35名在俄羅斯駐美大使館工作的外交人員,限制他們72小時內攜同家眷離開美國。俄羅斯總統普京當時則沒有還以顏色,稱不會實踐「不負責任的強權外交」(Diplomacy),即是說即興地你一言我一語的外交方式,又指希望特朗普上場後能夠與華盛重新建立關係。畢竟,愛沙尼亞與摩爾多瓦難以與美國相提並論,面對相同的外交手段,俄羅斯也不會千人一面。
▋ 土耳其與荷蘭的「口水戰」
在驅逐大使或外交官之前,發生衝突的國家的領袖也不時出現「口水戰」,令國家的衝突升級。土耳其與荷蘭就是較新近的最佳例子。
土耳其於今年4月舉行公投,希望將土耳其改為總統制,擴大總統埃爾多安的權力。在公投前席,土耳其政府積極到歐洲各國向海外僑民拉票。但由於歐洲多國不滿土耳其在去年政變失敗後大舉肅清異見分子,擔心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修憲後步向獨裁,部分國家如德國與荷蘭都出手阻止土耳其在當地舉行集會。
荷蘭不止禁止舉行修憲集會,更於3月11日拒絕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Mevlüt Cavusoglu)專機降落;同日,土國家庭及社會政策部長卡雅(Fatma Betul Sayan Kaya)以陸路由德國前往鹿特丹參與集會,她不但被禁進入土耳其領使館,更遭到荷蘭警方截停,最後將她送回德國邊境。
荷蘭與土耳其的關係急轉直下,兩國領袖隨即爆發「口水戰」,埃爾多安稱荷蘭的行為是「納粹餘孽、法西斯份子」所為,又稱荷蘭這個北約盟友為「納粹之都」。
事件令兩國關係急劇惡化,土耳其立即以保安理由,封鎖進出荷蘭駐安卡拉大使館和駐伊斯坦布爾領事館的道路,當局也對荷蘭大使官邸和代辦寓所,採取相同措施。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形容埃爾多安的言論是「越界」及瘋狂,又回應指︰「若土耳其選擇升級,我們會回應,但我們會盡一切能力令事件降溫。」
一輪口水戰之後,土耳其就向大使館下手以示抗議,它以保安理由封鎖進出荷蘭駐安卡拉大使館和駐伊斯坦布爾領事館的道路,也對荷蘭大使官邸和代辦寓所,採取相同措施。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