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美看法對立 難以尋找討論起點
中美對兩國關係的看法存在對立敘事,中國認為美國無法接受中國的崛起,並尋求限制中國的發展;美國則對中國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的變化存有顧慮。 雙方無法就兩國關係的現狀和如何應對當前問題取得共識,因此討論的起點很艱難。
卡內基中國莫里斯·格林伯格榮譽主任韓磊(Paul Haenle)星期二(10月3日)在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東盟圓桌會議上,舉他2019年開始參與的中美二軌對話為例,闡述中美目前存在的對立敘事(dueling narratives) 。 韓磊也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中國事務主任。
他指出,中美雙方對兩國關係現狀的描述,以及兩國關係惡化的原因存在分歧。 中國認為,美國數十年來是領先的大國,因此不能接受中國崛起,純粹想限制或阻擋中國繼續崛起和發展。
美國看到的中國,則是一個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已顯著變化並時常令人擔憂的國家,尤其是現任領導人上任後的過去10年。 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過去數十年來歡迎中國融入世界,這些國家如今在重新思考中國帶來的機會和挑戰。
韓磊說:「中美雙方討論的起點很艱難,因為雙方無法對到底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應對這些問題達成共識。」
參與同場論壇的學者還有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朱鋒、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院院長廖振揚。
朱鋒:沒人能改變中國的道路
朱鋒認為,美國仍維持全球第一大國的地位,不論全球權力如何重新分配,世界還是大致處在單極時刻,美國很大程度上還是霸權力量。
朱鋒指出,中美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在接下來幾十年內難以縮小;當世界第一大國「變臉」,不僅傷害中國,也為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挑戰。
中國的政策和政治環境目前受到外界議論。 朱鋒說,沒有人能在一條路上沒有任何搖擺,中國也是如此,但「沒有人能改變中國的道路,以及中國和外界作更深、更廣泛接觸的歷史選擇」。
朱鋒強調,中國不會掉入歷史陷阱,不會成為史太林治下的蘇聯、不會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複製品、不會成為普京治下的俄羅斯,中國也不會重複毛澤東時期的歷史選擇 。
至於中國接下來的發展路徑,朱鋒認為中國應參考新加坡模式,推動務實的政治,因為中國仍在崛起的路上,不能就此跌下山,而是繼續前進。
中美在東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持續引發區域國家對於在大國之間「選邊站」的擔憂。 廖振揚提醒,東盟國家在思考和任何一個大國的關係時,應考慮功能性和關聯性,而不是戰略選擇或戰略定位。
過去兩年多來,有觀點認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等區域機制,可能削弱東盟核心地位。 廖振揚認為,即便亞細安抗議或表示不接受,也不可能改變這些區域機制存在的事實,不論是哪個大國領導的區域機制,東盟該做的是尋找與這些機制合作的方式。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