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雲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撰文:蕭通
出版:更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9月17日通過決議,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該景觀景觀申遺13年,成為雲南第6項世界遺產,亦是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

會議決定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遺標準,保護管理體系充分尊重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徵和動植物種群,實現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遺產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也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個古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護林共同構成。公元10世紀,布朗族先民遷徙至景邁山,發現和認識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態系統,與後續來到的傣族等各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歷經千年的保護與發展,形成這一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填補了《世界遺產名錄》中有關「茶」此一主題的空白,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傑出成就。中國將在加強規劃、應對氣候變化、鼓勵村民參與、規範旅遊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景觀永續傳承。

中國3個非遺項目保護成效顯著 轉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撰文:蕭通
出版:更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委員會12月5日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3個中國遺產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圖為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屏幕播放「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宣傳視頻。(會議直播截圖)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上述3個遺產項目保護成效顯著,存續力持續提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通過成立合作社和企業,帶動當地黎族群眾特別是婦女就業增收;「羌年」在羌族傳統文化保護、帶動當地文化生態旅遊和鄉村特色旅遊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傳承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文化和自然生態協同保護的良好態勢。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序。上述遺產項目成功轉入代表作名錄,既體現了中國開展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優秀實踐和成果,也為各國開展非遺保護提供有益參考。

圖為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會議直播截圖)

截至目前,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44個項目中,有39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個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入選優秀保護實踐名冊。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