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arat︱印度改國名風波 反映民族主義佔據社會主流地位?
撰文:成依華
出版:更新:
印度可能把國名更改為巴拉特(Bharat,又譯婆羅多)在國際引起關注,也在國內出現爭拗。為何要改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所副所長王世達9月7日在環球網撰文指,此詞可彰顯印度文明尤其是印度教悠久歷史,又指官方頻繁使用此稱謂,顯示印度教民族主義已在社會佔據主流意識形態地位。
印度即將舉行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印度向各國領導人發出的邀請函把印度稱為巴拉特,令外界估計印度有意更改英文國名,由於國名India源自英國殖民時代,此舉也被視為「去殖化」。當地主要在野黨則反對國家改名。
王世達在文章稱,婆羅多(即巴拉特)屬梵語和印地語詞彙,近年包括印度執政人民黨在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勢力,頻繁使用此詞取代「印度」,意圖非常明顯,因此詞可以彰顯印度文明尤其是印度教的悠久歷史,具有明顯印度教色彩,相反「印度」一詞由過去英國殖民當局提出,屬「奴役制度象徵」。
他談到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主張重建和恢復「印度教統治的印度」,2014年以來印度人民黨聯邦和地方選舉中一再連任,基本實現民族主義勢力三大目標,即廢除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在阿逾陀清真寺原址上修建印度教的羅摩神廟,還有制定統一的公民法典。
文章指當前印度教民族主義已成為印度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且可能進一步加強,無論印度人民黨會否在議會正式動議更改國名,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都是愈來愈濃,印度憲法規定的「世俗主義」原則似乎正在愈來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