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中美建交 美國前副卿霍馬茨:與中國仍有機會修補關係
「1970年代美國首次與中國接觸時,我曾為(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工作。以下是我認為中美兩國仍有機會修復關係的原因。」
當地時間5月24日,美國前副國務卿霍馬茨(Robert Hormats)在美國《財富》雜誌網站以此為題撰文稱,儘管人們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對中美關係改善的前景都不樂觀,但最近已然出現了一些有進展的跡象。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撰文:楊蓉
作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親歷者,霍馬茨認為,中美兩國都將從近期的一系列高級別對話中受益。他敦促美國不要將對華關係看作零和博弈,不要試圖挑戰別國制度和文化,而是尋求建立務實、有建設性的雙邊關係。
霍馬茨表示,如果加以明智的利用,中美之間的會談將使兩國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基本目標,闡明各自認為的主要分歧和重要利益,並找到建立尊重和信任的方法。他提到,在2022年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誕生、2023年初美國眾議院控制權易手後,這種會談尤其重要,雙方都能藉機互相了解、發展關係。
霍馬茨首先指出,美國不能在對華關係持續緊張的基礎上組織管理雙邊關係和所謂新的全球秩序,也不能將這個過程看作一場零和博弈,更不能試圖通過言辭挑戰或批評另一個國家治理體系的合法性來完成其政策目標。中美兩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存在與深刻的差異,這點必須得到承認和尊重。
在他看來,為富有成效的未來關係,美國必須尊重每個國家的文化和制度,並尋求合理的目標。例如,對華盛頓來說,阻礙中國經濟增長發展並不是一個現實的或有建設性的選擇。他認為,中國有技術能力和人力技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大幅增長,而中國取得的技術進步則應鼓勵美國加強本國的各級STEM教育。
霍馬茨還指出,試圖阻撓中國與其他國家經濟關係的增長,同樣是不現實和沒有建設性的。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的盟友,都在尋求與中國建立建設性的貿易投資關係。對許多國家來說,中國現在是、並將繼續是它們最大的貿易夥伴。
不過,霍馬茨同時強調,美國應當認識到未來中美不可能繼續維持像過去幾十年間的雙邊關係,兩國在各種問題上的政治對抗會更為激烈。反過來,認識到這些新現實和新機遇也可為今後建立可靠、有建設性和現實的雙邊關係打下基礎。
霍馬茨稱,為了更深入解決部份關鍵問題,中美之間就此進行更高強度、更定期的高級別對話是至關重要的。他表示,這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帶來重大變化,在某些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可能需要好幾個月,甚至幾年;在很多情況下,中美官員將不得不求同存異,並找到一個建設性的框架來管理分歧。
「但在這一點上,即使是小變化也是受歡迎的。」霍馬茨回憶,上世紀70年代初中美對話剛開始時,中美早期會談更多的是關於兩國的廣泛目標而非細節,這才促成了接下來幾年間在目標上的一系列諒解。「我們的領導人並沒有從一開始就着手解決所有問題,在廣泛領域達成協議為未來邁向更大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文章提到,令他「感到鼓舞」的是,現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5月10至11日進行了會面,就許多共同關心的雙邊和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霍馬茨強調,最重要的是,雙方同意「繼續用好這一戰略性溝通渠道」,這是「健康的一步」。
據商務部5月26日消息,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當地時間25日在赴美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部長會議期間,在華盛頓會見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雙方就中美經貿關係和共同關心的經貿問題進行了坦誠、專業、建設性的交流。中方就美對華經貿政策、半導體政策、出口管制、對外投資審查等表達重點關切。雙方同意建立溝通渠道,就具體經貿關切和合作事項保持和加強交流。接下來,王文濤還將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會談。這被部份輿論認為是一次「破冰」會談。
對於中美關係,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5月初在北京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時表示,中美關係不僅對中美兩國、對世界都有重大意義。2022年11月,習近平主席同拜登(Joe Biden)總統在峇里島成功會晤並達成重要共識。但此後美方一系列錯誤言行破壞了中美關係來之不易的積極勢頭,雙方商定的對話與合作議程受到干擾,兩國關係再遇寒冰。
秦剛強調,美方應當端正對華認知,回歸理性,扣好中美關係的第一粒鈕扣,在兩國各自更好發展中彼此成就。不能一方面講溝通,一方面卻不斷對中國打壓遏制。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必須尊重中方的底線紅線,停止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尤其要正確處理台灣問題,停止繼續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停止支持縱容「台獨」分裂勢力。要堅持以冷靜、專業、務實態度處理兩國關係中的意外偶發事件,避免中美關係再受衝擊。要在相互尊重、對等互惠基礎上,推進對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