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LV愛馬仕Chanel營造奢華 難掩法國「廢青」絕望無助

撰文:吳家俊
出版:更新:

談起時尚和奢侈生活,法國自然是首選。最近,很多奢侈品牌管理層紛紛表態,支持政策親歐盟的馬克龍,以阻止立場極右的馬林勒龐當選總統。
其實看似富麗堂皇的法國,平均每4個年輕人就有1個失業,這些對社會感到絕望的「廢青」們為了自救,可能成為今次大選造王者。到底法國的未來要向右還是向左走,可能要問過這些年輕人。

法國是時尚之國,是全球不少奢侈品牌的發源地所在。(路透社)

擁有LV、Rimowa等一眾奢侈品牌的LVMH董事長兼行政總裁Bernard Arnault接受法國《費加羅報》訪問時,表明支持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法國著名耶爾藝術節(Hyères Festival)創始人兼總監Jean-Pierre Blanc在開幕禮上,更罕有表達強烈的政治訊息:「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我無法隱藏...我們反對國民陣線。」

「我也很怕,」Hermès創辦人Thierry Hermès後人、Hermès旗下Petit H系列總監Pascale Mussard說:「很多人和我說『你的工作與政治沒關係。』不是這樣的,不是的。這是我們的責任。」

法國是奢侈品國度,一眾奢侈品牌管理層相繼表態支持馬克龍,希望維持法國自由開放的經濟格局。(路透社)

不僅他們,支持馬克龍的還有Chanel、Chloé等一眾奢侈品牌高層,背後原因是這些品牌均是經濟全球化的受惠者。2016年法國巴黎時尚學院(IFM)研究指,法國奢侈品年銷售額合計超過1,500億歐元。但在Hermès和LVMH年報中,法國的盈利貢獻分別佔約13%及10%,倘若宣揚「閉關鎖國」政策的馬林勒龐當選總統,無疑成為奢侈品牌的一大惡夢。

延伸閱讀:
浪漫政客馬克龍 法國修補撕裂社會的「最後答案」?
有哲學家唔做馬克龍要做總統 誓以「龍粉」顛覆政治

華麗背後,一眾奢侈品牌主要賺錢區域已非在法國,它們還能以代表法國自居嗎?

    法國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

法國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整體失業率約為10%,但15至24歲年輕人失業率竟高達24%,甚至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18%還要高。有趣的是,法國失業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據《華爾街日報》統計,25至49歲失業率低於10%,49歲後的失業率約為7%水平。

與奢華相反,法國15至24歲年輕人失業率約為24%,平均每4個年輕人,就有1人失業。(路透社)

法國「廢青」成為扯高法國平均失業率的元兇。平均每4個25歲以下的法國年輕人,就有1個失業,究其原因,可能是法國有所謂「兩個勞工市場」,較為年長、於體制內的工作者擁有更高工資、工作更有保障、晉升機會更多。反觀其他人,特別是年輕人,只能擁有短期工作機會甚至找不到相關工作。

另一原因,就是法國請人成本太高所致。法國雖然經濟發展不濟,但法例十分保障打工仔權益,每周工作時間不可多於35小時、僱主需為僱員繳付比其他國家更高的社會保障費用、對僱主亦有嚴格限制。在此現狀下,僱主自然希望聘用更有經驗的人,而不是把資源放在毫無經驗的年輕人身上。

不少法國人認為源源不絕的移民和難民,會搶走十分珍貴的就業機會。(路透社)

不斷湧入的移民,亦被部分法國年輕人標籤為他們會搶走原來已為數不多的工作機會。「我們必須改變制度,」25歲Romain Hemery說:「陌生人來到法國,搶走我們的工作。」Hemery幾年前被逼放棄工作,他目前正在跟同為木匠的父親工作:「我們有學位,依然什麼也不是。」

延伸閱讀:【走訪法國】年輕選民求變 投奔左右兩極

年輕人沒有工作機會,怎會有工作經驗?他們只能陷入無法突破的死胡同。過去三十年來,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and)、希拉克(Jacques Chirac)、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等有主流政黨背景的人都順利當選總統,但法國的經濟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奧朗德曾在去年推出勞動法案改革,同時為年輕人爭取更多就業機會,但85%新增就業為臨時工作,大多被聘用的人只獲得少於1個月工作的工作合同。

年輕人正在反抗,我們有50年的左右派之爭,但看看現在,數以百萬計的人沒有工作,生活窮困,沒有穩定的工作和住所...現在是時候改變制度。
法國年輕人Dieulafait
法國總統奧朗德2016年曾推出勞動法案改革,激發民眾連日示威抗議。(路透社)

看不到未來,年輕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年輕人用手中選票,他們認為可以改變現狀的人。

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結果已出,年輕人群體大多支持立場極右的馬林勒龐、極左的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以及中間派的馬克龍,結果馬克龍和馬林勒龐成為得票率最高二人,入閘第二輪總統投票一決高下。反觀傳統政治黨派執政社會黨和共和黨支持度大不如前,顯示選民希望選出以往被認為是非主流的候選人,改變政治格局。

第二輪總統投票中大幅領先的馬克龍,倘若當選會否為法國帶來改變?(路透社)

年輕人眼中的兩位「救星」,真的可以改變他們的悲慘世界嗎?

22歲的Imane Laribi最近剛從商學院畢業,她說,自己不喜歡馬林勒龐對移民和歐盟的強硬立場。但是,Laribi對親歐洲候選人馬克龍表示不滿,因為馬克龍曾在投資銀行工作,曾經從單一交易中賺取約290萬歐元。

「我們都知道銀行家的聲譽,(支持他)對全法國的年輕人來說很複雜。我希望不會,但我想他會讓我們失敗。」

25歲的法國男生巴雷耶現在從事物流工程的工作。(受訪者提供)

25歲法國男生巴雷耶(Victor Bareille)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法國年輕人面對首要問題是失業,其次是購買力不足,他們的薪水太低而生活成本及稅項太高。大部分法國年輕人都擁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歷,但由於他們所屬的領域缺乏職位,又或者他們的「學歷過高」(too qualified),難求一職。

巴雷耶認同,失業與缺乏機會的確是部分年輕人支持極右馬林勒龐的原因。通常這些支持馬林勒龐的年輕人都是來自遠離城市的地方,他們不滿各種設施與服務都集中在重要城市,而他們前往城市的交通不便,能在居住地找到工作的機會亦不高。他們怪責移民,認為他們有份促成這種中央化或都市化。

移民看似法國的重大問題,巴雷耶卻認為那只是小問題,被媒政客與媒體放大,迷惑人心,令人們避免思考真正的問題,例如失業問題、生態問題、能源轉型問題等等。他認為,其實法國所面對的問題多年來從沒改變,沒多沒少,在法國生活根本無太大改變。他個人較支持極左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認為他才是真正關心人民福祉,投票給馬克龍只是被迫選擇,因為後者的自由派觀點,關心企業經濟多於關心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