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作者艾柯辭世 享年84歲 作品富趣味哲學思考

撰文:陳康怡
出版:更新:
意大利作家及哲學家艾柯去年在義大利波隆那(Bologna)一件大學演講。(Getty Images)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玫瑰的名字》作者,意大利作家兼哲學家艾柯(Umberto Eco)周五晚在家中逝世,享年84歲。

艾柯的美學與文學孕育期

艾柯出生於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蒂州的亞歷山大, 年輕時尊從父心願入讀意大利著名的都靈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Torino,UNITO)法律系,惟隨後輟學,改讀中世紀哲學與文學。艾柯的學術著作富宗教特色。他的博士論文《聖托馬斯的美學問題》經修改後更名為《托馬斯·阿奎那的美學問題》(The Aesthetics of Thomas Aquinas)成為他第一部著作,於1957年出版。艾柯的第二本書《中世紀美學的發展》(Sviluppo dell'estetico Medievale)奠定了他在中世紀研究與文學界的地位,1962年更憑《開放的作品》(The Open Work)成名,被譽為意大利後現代主義思潮的主將。

《玫瑰的名字》小說出版後引起轟動,並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網路圖片)

雙種身份:作家留名後世的機率比學者大很多

《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是艾柯1980年的小說作品。小說以14世紀天主教方濟各會進行改革的活動為背景,主要講述一單連環謀殺案及方濟各會教會與教宗的辯論。艾柯將中世紀神學與哲學的概況通過一個類似福爾摩斯的人物,用現代的政治觀念展現出來。小說在1989年被拍成電影,主演的是第一代占士邦辛康納利(Sean Connery)。

《傅科擺》(Foucault's Pendulum)是艾柯的第二本馳名小說,劇情也是以中世紀的基督教發展史為背景。講述三個主角都是現代米蘭的小雜誌社編輯,他們對一個流傳歐洲近千年、有關聖殿騎士的傳說非常感興趣,開始以文字與學術研究為基礎的「遊戲」,怎料被捲入遊戲之中無法脫身。

他在2009年出版隨筆《密涅瓦火柴盒》(La bustina di Minerva)時,正值希臘面臨歐債危機,意大利亦同樣面對「高負債低增長」的困境,政壇動盪,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 Silvio Berlusconi)被迫辭職,艾柯對政壇及社會的消極氣氛有感而發,於是寫了這書。書中一句「唯一能夠為死亡提供足夠心理準備的方式,就是相信這世界上所有人全都是混蛋」,充滿哲理和惹人思考。艾柯想像假如世界所有問題都被解決,如此美好的事發生但人卻要死掉,是多麼令人難以接受的事。但換個角度去想,假如世界所有人都是混蛋,那麼死亡就是一個讓人脫離這混蛋世界的時刻,到時人們便可感到輕鬆及幸福。這是艾柯對政客玩弄政治、傳媒只炒作花邊新聞、企業家對環境造成破壞等社會百病提出的控訴。

艾柯的其他小說包括《昨日之島》(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1994)及《波多里諾》(Baudolino,2001)均好評如潮,十分暢銷。為此艾柯被譽為20世紀最優秀的意大利作家,與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和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齊名。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與英國《視野》(Prospect)聯合發起的「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讀者評選活動中,艾柯以2464票在前五位的知識分子中排第二,僅屈居於美國著名猶太裔學者喬姆斯基(Noam Chomsky,4827票)。艾柯曾在接受《巴黎評論》訪問時表露對於自己的看法:「經驗告訴我,學者的作品要想流傳後世是很困難的,因為理論會不斷變化......所以作家留名後世的機率比學者大很多。」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