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星期一】日本少子化社會 要解決過勞死輪迴 先要不排外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日本年老少子化嚴重,勞動人口長期持續下降。日本打工一族愈來愈辛苦,愈來愈多人淪為「企業奴隸」已是不爭事實。日本勞動力到底應何去何從?輸入外勞或許是方法,但在今天的日本並非那麼容易。

日本缺乏基礎勞動力,政府雖有意輸入外勞但並不積極。(Getty Images)

「鼓勵女性就業」、「延長退休年齡」、「提高生育率」等都是可以解決勞動力的方法,但前兩者是治標不治本,後者則需要時間。在遠水不能救近火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正積極推行各種可行政策,其中一個,是輸入外勞彌捕不足。

有關日本過勞死專頁,請點擊:

【專頁:過勞死】上班族悲歌 誰能擺脫過勞死魔咒?

  政策不積極步伐緩慢

提倡輸入外勞的聲音早於1967年已在民間社會聽得見,但當時政府以「無需要」為由拒絕;直到踏入21世紀,勞動力不足問題愈見嚴重才開始轉變態度。2009年政府引入「高度人材計分制」,在外國人辦理留日手續時額外以學歷、工作經驗等標準評分,提高成功申請機會。然而,直到2013年4月為止,成功獲評分的人數只有434人。

日本對外開放勞動人口步伐緩慢,主要與日本移民政策不積極、配套不足、社會普遍排外等有直接關係。據法務省統計,2014年日本全國外國人總數約210萬人,佔總人口的1.7%,在世界195個國家中排行151,是發達國家中比例最少的國家之一。

日本是世界發達地區中外國人口比例最少的國家。(Getty Images)

  不願輸入最缺乏的「單純勞動力」

首相安倍晉三提倡的輸入外勞政策中,鼓勵企業引入更多「世界通用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人材」,但對引入一般外勞方面,則保持審慎態度。直到今日為止,政府內部仍就是否進一步開放勞動市場爭辯不休。引入專材固然重要,但今天日本最缺乏的,卻是一般的單純勞動力。

除了政策外,社區對外國勞動者的配套不足亦做成困擾。以外國人子女支援為例,前往日本工作的外國人部份攜家帶眷,他們的子女需要在日本繼續學業。然而日語教室不足或過份昂貴,使部份外國人子女無法正常上學,做成社會問題,同時降低外國人來日工作意欲。

  社會排外成障礙

日本對外勞政策爭辯不休的其中一個議題,是「接受移民或否」。有聲音要求把輸入外勞和移民分開,儘管給予工作卻不給予居留權利,也就是所謂的:「用完即棄,工作完請立刻回國。」

日本移民政策嚴苛,社會排外國際聞名。時任國土文通大臣中山成彬,在一次有關外國遊客答問會時曾發言:「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和世界沒有甚麼交雜,所以對外國人都很內向。」言下之意就是「日本人不喜歡和外國人交流」。日本的右翼報紙《產經新聞》更有專欄曾表示,住日外國人「應按人種分開」,公然拒絕外國人融入日本社會。

試問一個高叫「討厭外國人」的國家,如何吸引外國人前來工作?外國人選擇一個國家尋找機會,不會單純因為收入高低,居住環境,未來發展機會等都會考慮在內。日本對自己國民都如此嚴苛,對「外人」理所當然更惡劣。日本的吸引力大減下,自然更沒有人願意來日填補勞動市場。如此下去,日本勞動力,恐怕會更令人擔憂。

日本需要解決勞動力問題,其中一項必需做到的是不再排外。(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