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反朴槿惠示威持續19周 韓國新世代真的政治覺醒?

撰文:甄梓鈴
出版:更新:

自去年10月29日以來,韓國民眾接連在每周六舉行大規模示威,抗議官商勾結及親信干政的聲浪四起。與過往不同,這次倒朴示威浪潮中,年輕臉孔眾多,不少為學生,是否象徵韓國年輕一代政治意識的覺醒?

韓國民眾去年每周六在市中心集會,表達對政府的不滿。(甄梓鈴攝)

在韓國民運史上,年輕一代曾扮演關鍵角色。1980年5月光州民主化運動中,學生和工人抗議軍事領袖宣布戒嚴,要求撤銷各種阻礙民主的禁令。當時軍方武力鎮壓示威者,造成大量傷亡。有分析指,相隔多年,韓國已步入民主和高速經濟增長,年輕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自然對政治憂患沒多大關心,特別是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許多人認為國家經濟不景,應該好好工作,而非靠政治解決問題,整體政治意識也因此倒退。

但有個傳統一直沒變,就是近30年來,學界和知識份子在國家發生大事時,都會發表《時局宣言》引起社會關注,表達對抗強權的立場。這次要求總統下台的宣言同樣在韓國各校擴散,除了發生「特權入學」風波的梨花女子大學,慶北大學、釜山大學、漢陽大學、甚至朴槿惠的母校西江大學等學生會都相繼發表類似聲明,譴責朴槿惠政權腐敗。不少學生更衝出校園,參與街頭示威。

延伸閱讀:【01專訪】走進風眼 與梨大師生對談 訴說頂級學府裏的不平等

來自保寧市的青年崔民赫(左)與家人前來集會,他對政府貪腐感到憤怒。(甄梓鈴攝)

國會通過彈劾案後的第二個周六,記者親赴首爾光化門廣場,示威區內有許多小販賣蠟燭形狀的LED燈,駐守的警車被貼滿抗議標語,大人小孩爭相與朴槿惠的頭像拍照,有示威者自備道具模擬「朴槿惠坐監」的場景。大台不時傳來歌聲,集會人士高舉手上燭光大合唱,大會估計當晚參與人數達60萬。

現場所見,很多年輕人也參與其中,高喊口號「朴槿惠下台」。來自保寧市的青年崔民赫與家人前來集會,他說總統做錯了,對政府貪腐感到憤怒。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去年底調查顯示,朴槿惠的支持度在20多歲的年輕人中僅獲2.4%,30多歲的年齡層中有7.3%的支持率,而60歲或以上的長者佔35.7%,反映「閨蜜干政」醜聞披露後,年輕人對政府最反感。

延伸閱讀:【財閥大過天】韓國年輕人的就業悲歌:找工難、工時長、薪差大

憲法法院外有示威集會,家長帶同小朋友參與。(甄梓鈴攝)

新世代未能主導民主運動路線

這些年來,在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世越號事件及反部署薩德系統等示威中,都不乏年輕人的身影,但數量都沒有今次「倒朴」那麼驚人。這帶出一個疑問:倒朴示威的發生,是否意味着韓國新世代的政治覺醒?若單單觀察示威者的年齡層,答案可能是對的,年輕人確實提高了政治參與度。但如果以主導性作為判斷準則,答案似乎不是。

記者在首爾期間,曾與台灣駐韓獨立記者楊虔豪碰面。自從朴槿惠爆出政治醜聞,楊虔豪每周六親赴示威現場。他觀察到韓國新世代的思想啟蒙比其他亞洲國家遲緩,相對慢了至少一至兩年時間,「2014年台灣和香港先後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均由年輕人帶動。反觀韓國,雖然有許多青年參加倒朴示威,但年輕人並非主導者。他們只是感到憤怒,自己走上街頭,參加由工會和市民團體號召的活動。」

楊虔豪認為,年輕一代未能主導民主運動的政治路線,或與尊卑文化有關。韓國傳統社會注重尊卑之分,一般來說是主管對下屬、長輩對晚輩,語言中有敬語和半語的區別。敬語是對長輩及陌生人使用的,半語則是同輩或上級對下級。這種文化導致社會無法平等溝通,年輕人只能依附體制,未能打破傳統框架或擔當示威的骨幹角色。

有示威者自備道具模擬「朴槿惠坐監」的場景。(甄梓鈴攝)

年輕人投票意欲低

就讀美國范德堡大學經濟系的韓國學生Junbeom Bahk也認為,韓國年輕人的政治意識不算高,其中一個能夠反映的現況,就是年輕選民的投票意欲仍然偏低。根據KBS、MBC、SBS三家電視台所做的調查顯示,2016年4月韓國國會選舉中,20至29歲年輕選民的投票率僅四成。雖然比上屆選舉的投票率呈上升趨勢,但青年參與程度始終不高。漢陽大學政治系四年級生許丙根則表示,年輕人對政治議題認知不足。「他們會去光化門廣場參加集會,但沒有多少人知道憲法法庭就朴槿惠彈劾案開審中。」

延伸閱讀:【財閥大過天】朴槿惠彈劾案今判決 三星專家憂財閥模式難改變

韓半島新聞平台記者楊虔豪觀察,韓國新世代的思想啟蒙比香港和台灣遲緩。(甄梓鈴攝)

談政治是韓國社會禁忌

記者留意到一個特別現象,與韓國人談歷史和文化可以暢所欲言,如果談到政治的話,大部分人顯得很避忌。楊虔豪也有同感:「每當我在示威現場,每個人跟我說的第一句話通常都是『我覺得很丟臉』。你看看香港和台灣的示威者,覺得出來抗爭是光榮的事,很想外國媒體趕快報道。韓國是講求集體性的民族,民眾把朴槿惠的事情當作自己圈子看待,他們會抱怨為什麼選出這個總統,為什麼外媒報道得那麼大。」

漢陽大學一名歷史系助理教授表示,儘管政府做出那麼多不合理的事情,大多數人抱持觀望態度,靜待總統任期完結為止,因為政府過去曾用嚴厲手段打壓異見者,民眾普遍覺得批評政府,就會惹麻煩。此等擔憂並非全無根據,韓國演藝界早前流傳一份黑名單,近萬名演藝人士曾因批評政府處理世越號事件不當遭封殺,文化部長趙允旋隨後更因涉嫌炮製此份黑名單被捕。

從連串事件觀察,談政治在社會上仍有忌諱。韓國人普遍憂慮表達政治立場後,在職場上保不住「飯碗」,又擔心採訪寫出來的東西對自己有影響,就連受過教育的人都有這套想法。不過,韓國工會聯合會執行董事朴炳牛稱讚這一代年輕人在關注社會事件上,已經比上一代人有進步。他說:「以前沒知識的人,不敢站出來說話,一來沒人願意聆聽,二來可能有不利後果,現在有了互聯網,年輕人接觸到的訊息多了。」

韓國工會聯合會執行董事朴炳牛認為互聯網的出現,使年輕人接觸更多資訊。(甄梓鈴攝)

沒人討論下一步該怎麼做

歷經1960年「四一九革命」和1980年光州事件後,1987年韓國進入民主轉型的關鍵時期,時任總統全斗煥迫於六月民主運動的壓力,宣布不再競選總統,人民的力量把極權統治拉下來,其後盧泰愚恢復總統直選。

但輿論一直質疑韓國不是一個成熟民主國家,許多人以為有選舉就代表民主、有票就足夠,其實民眾對民主價值的判斷、對民主的思辨才是重點。就這次事件而言,大家一心想把朴槿惠趕下台,但沒有說明接下來要怎做。韓國政壇該如何防範其他政黨或下任總統發生同類事件,這個問題可能連韓國傳媒都沒有認真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