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美國研究:約30%病人出現「長新冠」後遺症

新冠肺炎|美國研究:約30%病人出現「長新冠」後遺症
撰文:房伊媚
出版:更新: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4月18日公布研究報告,估計約30%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會出現被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的後遺症。

研究團隊在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期間分析1,038人的個案,當中309人出現「長新冠」。據團隊稱,若病人在回應問卷時,表示他們在感染新冠病毒或住院的60至90天後仍持續出現病徵,他們就會被診斷為患上「長新冠」。

在曾住院病人中,最持久症狀是疲勞,有31%研究對象出現這症狀; 15%研究對象有氣促。在門診病人中,有16%研究對象表示他們喪失嗅覺。

研究員表示,有住院史、糖尿病史及體重指數(BMI)較高人士,最有可能患上「長新冠」。

中疾控: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全國超過82%的人口已感染過新冠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4月28日,中國疾控中心週報發表《預先計畫的研究:新冠疫苗對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和症狀的有效性——中國,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文中推測,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間,全國超過82%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6個月內,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和症狀方面是有效的。

文中介紹,據中疾控報告,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間,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大幅激增。許多感染者可能沒有接受核酸或抗原檢測,這將導致中疾控的資料不能精準反映新冠疫情的嚴重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線上調查可以作為評估疫情狀況的快速監測工具。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研究團隊對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進行了4次線上調查。使用「問卷星」提供的匿名問卷,收集參與者的性別、年齡、地址、職業、疫苗接種狀況、疫苗類型、自上次接種以來的時間、感染狀況(症狀、診斷日期和診斷方法)以及感染的同居者人數等資料。研究結果顯示,自我報告的感染率在2022年12月19日至21日達到峰值,截至2023年2月7日,全國82.4%的人口感染了新冠病毒。

內地去年10月開始逐步放寬疫情防控,許多人在疫情防控放開後感染。(資料圖片)

在該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第4次對確診感染日期的個人線上調查資料,來估計流行病曲線和累計感染率,並採用對照研究,調查新冠疫苗在預防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和相關症狀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結果表明,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可以有效預防新冠症狀的發生,包括發熱、鼻塞、鼻漏、咽喉痛、咳嗽、咳痰、頭痛、肌肉痠痛、厭食、疲勞和低血糖等。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3個月內,對預防Omicron變異株感染的有效性為49.0%,接種後3到6個月為37.9%。此外,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3個月內,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症狀的有效性為48.7%至83.2%,3到6個月為25.9%至69.0%。

研究團隊表示,該研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首先,線上調查使用了通過微信進行的便利樣本;其次,流行病曲線是使用來自2316名具有特定感染日期的參與者的資料建構的;第三,研究參與者在全國各地的分佈並不均勻,沒有收集參與者的感染史,這可能導致結果的偏差;第四,有限的樣本量可能會導致相對較大的置信區間。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