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與病毒共存真的可行嗎? 新加坡成全球示範焦點

新冠肺炎|與病毒共存真的可行嗎? 新加坡成全球示範焦點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變種病毒肆虐已近半年。隨着疫苗接種率上升,部分國家開始轉向「與病毒共存」,逐步解封。然而這樣的做法帶來的風險未知——感染數字隨解封大幅上升,惟住院率和死亡率保持低水平,新加坡是其中一個例子。

截至10月23日,新加坡每日新增感染個案增至3598宗,是年初的100多倍。自2020年4月的首次爆發後,新加坡一直採取嚴格防控措施,成功壓制病毒傳播。在過去的一年間,每日新增感染案例維持在數十的水平。

然而隨着Delta變種的流入,與政府的逐步解封,感染數字自9月初大幅上升。死亡人數雖然增加,但仍維持在每日十數宗的數字。據亞洲新聞台(CNA)報道,在過去的28日中,僅0.9%的患者需要使用氧氣機,而只有0.1%的患者因病情嚴重需入住深切治療部(ICU)。

圖為9月28日,新加坡一個檢測中心。居民正進行病毒檢測。(Reuters)

新加坡能保持低住院及死亡率,相信是疫苗接種的功勞。新加坡全國已有80%的人口完成新冠疫苗接種,外界亦稱新加坡正在提供「與病毒共存」、讓新冠肺炎成為風土病後的示範例子。

接種後感染「增強抵抗力」

這個「與病毒共存」的概念,是緣於以現實情況下,要完全壓制並撲滅新冠肺炎顯得相當困難。不過由於疫苗可以大幅降低病毒的殺傷力,在未來亦相信很快會有有效治療的抗病毒藥問世,與其無了期地封城,不如選擇適度放寬防疫措施,與病毒共存回歸正常生活。

儘管防疫措施鬆綁意味感染擴大,但如此的「適度控制」感染,某程度是有利防疫。新加坡大學聯合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教授黃英勇表示,一些如mRNA疫苗可指導免疫系統生產專門對付病毒刺突蛋白的抗體,以降低真正感染時病重的風險。

當真正感染病毒時,免疫系統將可進一步認識完整病毒結構,生產更全面的抗體,抵禦今後其他變種病毒的能力。

圖為10月23日,輝瑞提供的新冠疫苗包裝與藥樽的照片。(Reuters)

可是,這樣的擴大感染亦存在風險。一些因身體特殊原因無法接種疫苗的人,或一些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將更容易曝露於感染風險之中。一些患有長期疾患或年長人士,亦會有更高被突破免疫屏障的機會,染病後有較大機會陷於重症,造成死亡。

因此,應如何進一步推高接種率,在解除防疫限制同時控制感染,將成為最大課題。除了新加坡外,英國、新西蘭等國家都正有意推動這種方式,讓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它們今後將成為全球焦點,觀察新冠疫情後恢復正常生活的可能及應有方式。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