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 移民難民成焦點 電影說政治迴響不絕
國際時局不穩,不少移民或難民自「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離開家園,湧到歐洲各國,尋求庇護。難民、移民的故事成為201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題,由本月11日至17日,於銀幕呈現。柏林國際電影節,有史以來,跟政治密不可分,電影節在政治和文藝間尋索,展現人道關懷。
難民移民成電影節主題
柏林國際電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將由著名影星梅麗史翠普擔任首席評審的委員選出。今年電影節的口號「有權幸福」,迎接約7.9萬名由各地湧到柏林的難民、移民。焦點電影《Tales of Two Who Dreamt》 講述一對夫婦在加拿大的邊緣,等候審批居留權的故事;《Manazil bela abwab》展現主角獨站敘利亞城市阿勒頗樓房的平台,凝視戰火漫天,難民無處可逃的景況,同時談及土耳其人屠殺亞美尼亞人的歷史。電影節會為難民籌款,並設活動讓難民參加。
電影節主席考斯里克(Dieter Kosslick)稱,「呈現難民命運,反省政治現實從來緣於柏林電影節的基因」。2015年的金、銀熊獎得主曾受爭議,有評論認為電影節過於著重政治,忽視文藝、美學的呈現。考斯里克直言電影致力探討文藝、政治間的出路,挑選最能以美學關注時政的作品。
首引入東德及蘇聯衛星國電影
自1951年首屆國際柏林電影節以來,參展電影一直跟政治息息相關。有別法國康城影展和意大利威尼斯影展,德國柏林自二次大戰後,長久為冷戰東西方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角力的旋渦,不少東德人嘗試越過「鐵幕」另一方。1970年代,柏林放映東德的電影,蘇聯、匈牙利、捷克的作品,亦出現於西德的柏林。在冷戰時代,電影匯集一地,於意識形態張力之間,展現多元文化交流。
參展電影反映社會現實惹迴響
柏林電影節的結果涉及政治議題,引發民眾討論,亦曾有人不理解評審的眼光,上街抗議。1970年,電影《o.k.》 拍攝越戰期間,美軍強姦越南婦女的故事,評審一度拒絕電影參選,引發公眾不滿,不少記者、導演上街示威,要求評審正視越戰對社會的殘害。民眾上街導致評審團解散,電影節首次開展,未有頒發獎項。
1976年,日本名導演大島渚的作品《感官世界》亦令電影展落入性的爭議。故事講述1930年代,日本婦女殺害並閹割情夫的故事。電影多處展現「過激」性行為,以性虐表現極樂,遭評委禁展,事件有警察介入,令電影無法放映。大島渚最後偷偷在德國放映。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