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不愛芒果轉贈工農兵 掀文革「聖芒」狂熱製標本煮聖水

撰文:陳駿豪
出版:更新:

從巴基斯坦乘飛機而來的一籃芒果,在中國文化大革命、天翻地覆的時代,竟掀起上億中國人對芒果的膜拜。毛澤東轉贈給工農兵的「聖芒」,人民認為是主席藉芒果將得享的萬壽與人民分享,大眾感恩戴德。來自毛主席的恩澤,從五湖四海來了,百萬工農將「聖芒」奉若神明,廣傳中國──火紅年代的中國,因主席的「聖芒」陷入瘋狂。人民沒想到,毛澤東會轉贈「聖芒」,原因是這位「偉大舵手」、「偉大導師」不喜愛食芒果。2016年是文革爆發50周年,芒果帶來的個人崇拜和瘋狂,或警醒世人,小小的一顆芒果,也可以令人失控,象徵個人崇拜的巔峰。

毛澤東將巴基斯坦贈送的芒果轉贈工農兵一事,令當時的人民陷入瘋狂。(網上圖片)

文革的芒果狂熱故事可由1968年8月巴基斯坦外長訪華講起。當時巴基斯坦外長侯賽因(Arshad Hussain)出訪北京,帶同一籃40個的當地名產予毛澤東。芒果是巴基斯坦特產,味道清甜、香味獨特,巴國外交禮賓司常將芒果送給外國元首。不料,只愛重口味食物的毛澤東極少食生果,對芒果自然不屑一顧。

「聖芒」成平息武鬥工具

不知有意或無意,不入毛澤東「法眼」的巴國芒果,竟成平息文革高潮,文攻武鬥的聖物。

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正式發布全國,十年文劫始生。8月,毛澤東發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號召全國民眾揪出黨內的資產階級司令部,鼓勵民眾向以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為首的文官體系奪權。

毛澤東號召紅衛兵造反,但因對文革的看法和指示理解不同,紅衛兵內部發生派系鬥爭,當時勢力最大的清華「井岡山」部隊和其他學生組織持槍矛等武器,互相批鬥。1968年4月至7月期間,清華內的紅衛兵組織,爆發連場武鬥。

7月,毛澤東眼見清華大學陷入大亂,於是派為數三萬多人的工人、解放軍宣傳隊進駐清華,逼令紅衛兵交出武器,但派系已成,內鬥不絕,學生以長矛、手榴彈、步槍等攻擊解放軍宣傳隊,事件造成5名工人死亡,超過700名工人受傷。其後,毛澤東、國家副主席林彪和總理周恩來召見了北京紅衛兵造反派的「五大領袖」,嚴厲批評包括蒯大富、聶元梓,韓愛晶等人,武鬥方告平息。毛澤東為對受紅衛兵攻擊的工農宣傳隊,聊表謝意,將自己不吃的芒果轉贈他們。

「聖芒」與毛澤東成為文革時代中國人民崇拜的對象。(網上圖片)

不知香芒為何物

BBC記者拉姆(Benjamin Ramm)引述美國歷史學家莫克(Freda Murck)對芒果狂熱的看法:「當時中國北方沒有人知道芒果是什麼。所以工人們整夜沒睡,看、聞、摸這個神奇的水果。」工農兵得到毛澤東芒果的加持,認定芒果是和平聖物,亦代表權力的轉移。據莫克所說,當時甚至有人認為毛主席送「聖芒」給工農兵,代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文革「勝利結束」。在這種妄想下,「得蒙聖寵」的工農兵開始好好想想,如何安置主席的「聖芒」。

名叫張奎的工農代表形容:「軍代表雙手捧着芒果來到我們工廠。我們討論該拿它怎麼辦:切開吃了還是保存下來。最後我們決定保存。」

勢要保存  爛了就煮成聖水

有人要吃掉聖芒,感受天賜美食。不過這種取態,並非大多數人的決定。代表們表決後,決定將芒果製成標本,好好保存。當時工農之代表去到醫院,把芒果放在福爾馬林溶液裏,做成了標本,永久保存芒果,要芒果萬壽無疆。另一批芒果,用以蠟製,蠟製芒果外有玻璃罩,革命工人每人得一個。

據北京第一機床廠的工人王小萍回憶,工農兵代表敲鑼打鼓,把部分真芒果運到機場,專程用包機,運到上海一家工廠。

未有蠟製和做標本的芒果總有腐爛時,工人並不打算浪費主席的禮物,削皮後,將果肉放在一大鍋水裏煮,芒果頓成「聖」水,每人嚐一口。有人認為毛澤東的芒果堪比中國傳統王母娘娘的萬年蟠桃及長壽靈芝,主席轉贈芒果,將天壽與人民分享,人民大為感動。人們相信顆顆芒果恩情深,據講毛澤東聽了人民的舉動,報以兩聲冷笑。

劍橋大學講師Adam Yuet Chau認為:「芒果不僅僅是毛主席給的禮物,芒果就成了毛主席。」當時流行的詩也反映了這種心態,比如:「看到金芒果,彷彿見到偉大領袖毛主席……」

不少獲贈芒果的工農兵,都將芒果製作成標本,希望可將之永久保存。(網上圖片)
江青在文革後期下令拍攝《芒果之歌》,圖用芒果鞏固地位。(網上圖片)

芒果登上國慶巡遊花車

經蠟製的芒果,傳遍中國,甚至來到當時是殖民地的香港。香港作家陶傑憶述,小時就讀左派學校,學校活動之一就是要到位於尖沙咀,去由已故左派商人霍英東擁有的星光行,參觀主席聖芒。毛澤東聖芒恩澤,令童年的陶傑大感不惑,何解要圍在一起觀看一個蠟芒果?

因着毛主席「聖芒」狂熱,文革時大量生產一系列芒果為題的日用品,包括「芒果床單」、托盤、面盆、芒果味香皂、香煙。196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巡遊,巨大芒果模型在花車之列。

江青試圖複製熱潮

藝術家張洪圖是極少數懷疑芒果狂熱的人,他當時只有疑惑,不敢作聲。「報紙上登載芒果故事,我覺得很滑稽、愚蠢、荒唐。我從來沒有吃過芒果,但我知道芒果是水果,任何水果都有壞的時候。」質疑芒果狂熱的人,不敢表達心中想法,情有可原。據報道,一個農村牙醫將巡遊的芒果比作紅薯,遭當眾羞辱,更遭人民處決。

1974年,菲律賓的馬可斯夫人艾美黛帶着一箱菲律賓國寶芒果訪華。毛澤東妻子、四人幫之一的江青重造芒果狂熱,又將芒果轉贈工人。江青又下令拍攝電影《芒果之歌》,圖用芒果鞏固地位。不過發行未夠一年,江青被捕,影片停止公映。江青的芒果之歌再也唱不起,歷史學家認為江青並無毛澤東的個人威信,即使「照辦煮芒」,仍不能夠做到毛澤東的效果。

文革年代中國內鬥不斷,芒果被包裝成「聖芒」,被視為權力的轉移。(Getty Images)

芒果狂熱看來荒謬,但曾為各種文革芒果製品舉辦展覽的華美協進會(China Institute)發言人就認為,百萬工農的芒果狂熱,是文革時期少有由下而上的文化創造。當年江青、張春橋等人掌持的中央文革小組,下令全國只能播映包括《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八套樣板戲,芒果由人民手上變出多種日常用品、甚至到國慶巡遊,是少有不被文化大革命消滅的文藝風潮。

毛澤東的遺體如今放在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的水晶棺裏,蠟封保存,大陸批毛的風氣亦不太明顯。回顧文革的芒果狂熱,或者提醒我們:當一樣東西遭人聖化、膜拜,個人崇拜漸起,那便是要全民反省的時刻,思想不能刻板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