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能從中國基建中學會考慮廣泛社會效益

撰文:左熙
出版:更新:

《華爾街日報》4月3日發表題為《美國能從中國對基建的癡迷中學到什麼》的文章,文中指出,即使是最堅定的美國批評家也對北京的建設熱潮感到敬畏,但仿效它就是另一回事了。

文章稱,甚至連對中國最堅定的批評者也對中國建造橋樑、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能力表示敬畏,這些工程壯舉得益於命令式的政治體制。

文章指出,拜登(Joe Biden)是最新一位向國會施壓,要求為影響深遠的基礎設施項目撥款時,援引中國成就的美國領導人。他表示,超過2萬億美元用於修理橋樑和公共交通,機場現代化和翻新社區,擴大寬頻網絡覆蓋範圍和更換主導管道是「超越中國」的成本。

文章認為,井然有序的機場、宏偉的體育場和風格化的天際線吸引着來中國的遊客。在現代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可能是最具體、最受推崇的一個方面。在這個進程中,一個貧窮的國家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變成了美國的主要戰略和經濟對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2016年在一次集會上也説過:「他們的橋是如此不可思議。」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專門研究城市規劃的歷史學家坎帕內拉(Thomas Campanella)曾經住在中國東部,他説:「這是一種真正的中國嫉妒。」「中國人似乎能夠做到我們過去常做的事情。」但模仿中國則是另一回事。

文章稱,中國從自行車到高鐵的跨越式發展,可能限制了直接用於改善美國基礎設施的應用。這兩個國家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截然相反的政治制度,從中國領導人全權下令建設開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學的是化學工程,而他的前任專攻水電工程,並接任了一位電氣工程師。美國則傾向於選律師當總統,儘管卡特(Jimmy Carter)、胡佛(Herbert Hoover)和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都有工程學背景。

拜登此前在就任總統後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是美國的3倍。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數據顯示,美國的支出佔GDP的比重為2.4%,而中國為8%。

報道稱,中國宣稱擁有至少100萬座橋樑,包括世界上大部分海拔最高的橋樑。在世界上100座最高的摩天大樓中,有49座在中國。

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2014年公布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統計數據:中國在過去3年的水泥使用量超過了美國在整個20世紀的使用量。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數據顯示,中國此後一直保持着這一速度,水泥年產量遠遠超過22億噸,而蓋茨估計,在截至2000年的100年裏,美國的水泥年產量為45億噸。此外,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世界鋼鐵協會(world steel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鋼鐵產量佔世界鋼鐵產量的一半以上,2020年是美國的14倍。

文章還提到,中國的高速鐵路總長23,550英里(37,900公里),這一數字比紐約到洛杉磯距離的8倍還要多。從上海到杭州的高鐵全長約100英里(160公里),時速高達215英里(346公里),全程大約需要65分鐘。而在拜登熟悉的美鐵(Amtrak)路線上,從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到華盛頓要花一個半多小時。

專注於中國市場的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創始合夥人葛藝豪(Arthur Kroeber)表示,美國可以從北京的鐵路戰略中學到的東西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應該考慮廣泛的社會效益,而不是嚴格的收入預測。

文章分析,中國政府一直依賴基礎設施建設來度過經濟難關,這是中國的「慣用手法」。中國意識到污染、債務和過度建設,在預期無人駕駛汽車出現時,愈來愈強調風力發電場、數字電訊和智能道路等綠色基礎設施。

儘管如此,虛榮心似乎比經濟意義更能解釋最近的一些項目,其中包括一系列連接數千英尺高山脈的玻璃棧道。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政府愈來愈多地將目光投向海外,為其工程和建築行業尋找增長機會。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為發展中國家規劃了中國製造的基礎設施。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一份全球競爭力報告,美國的基礎設施質量在全球排名第13位,低於2002年的第5位。而中國排名第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