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新疆聲明被翻炒捲進風眼 西方企業「兩面不是人」難找平衡
瑞典速食時裝品牌H&M一夜間成為中國內地的熱話——不是因為公司推出新系列或產品,而是因為公司對新疆疑涉強迫勞動的立場。但所謂「順得哥情失嫂意」,當企業忙於回應西方對人權的關注時,同時卻面臨失去中國市場的危機。
從官媒到社交媒體用戶,內地幾乎所有人都火力全開,狙擊來自瑞典的H&M。中國共青團批評公司「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事件愈鬧愈大,大中華區男裝代言人黃軒和女裝代言人宋茜宣布解約,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商都將H&M的產品下架。
一切都要由公司去年發表的聲明說起。公司當時的聲明表達關注新疆疑涉強迫勞動的報道,並且表明沒有從新疆採購產品,也嚴格禁止供應鏈採用涉強迫勞動的產品,不論國家。這篇聲明可說是「舊聞」,如今再被炒熱,或多或少可能都跟西方就新疆問題制裁中國有關。
在商言商,能夠遠離這些政治旋渦當然是最好。但當新世代的愈來愈重視消費道德,加上政府的施壓,西方企業無可避免要作出回應。2020年3月,美國國會暨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發表報告,點名H&M、Calvin Klein、Nike、Adidas、Patagonia、Tommy Hilfiger和可口可樂等品牌是新疆強迫勞動的共犯。Nike同月就發表聲明,強調沒有從新疆採購產品,供應商也沒有使用新疆的紡織品或紗線。聲明明顯是為了回應西方的憂慮,但如今跟H&M一樣成為被內地狙擊的對象。
企業想保住品牌的形象,但其實暗地都不想這種具爭議的議題成為他們的絆腳石。當美國國會推動《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時,很多大型企業背後投放了大筆遊說資金,希望削弱這項禁止進口新疆強迫勞工產品的法案。《紐約時報》11月報道,2020年前三個季度期間,Nike於國會和其他聯邦機構的內部遊說花費92萬美元。雖然沒有列出細項,但遊說項目就包括《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同樣有份遊說的還有可口可樂和蘋果。
一方面要回應西方的憂慮,另一方面要發展中國市場,一直都是西方企業的難題。要知道中國對任何企業而言都是一個龐大市場。以H&M為例,中國是公司第四大市場,僅次德國、美國和英國,2020年淨銷售雖然有下跌,但仍然達97.48億瑞典克朗,而且單是中國內地就有數百間門店。面對豐厚的商業利潤,企業一直避免直接譴責中國,極其量只是盡可能撇清關係,務求取得平衡。但隨個別國家或議會將再新疆問題定性為種族滅絕,中西矛盾似乎走向升級的局面,過往戴得穩的「頭盔」承受不住衝擊,商家要走出風眼或者再不是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