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真心想跟各界講和? 哈佛學者Stephen Walt:是獨裁者表徵

撰文:麥俊和
出版:更新: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與傳媒的牙齒印向來不少,一些美國著名傳媒機構在選前均表態支持希拉里,而宿敵《紐約時報》更與他頗為不和。特朗普早前突然取消與《紐時》的訪問安排,但其後回心轉意,周二(22日)到《紐時》總部與記者和高層會晤。而且他不斷推翻競選承諾,大選前後判若兩人,但令記者無所適從。
特朗普似乎與想跟傳媒打好關係,減少對他負面報道。不過,有評論認為,特朗普與《紐時》打好關係並「打倒昨日的我」,透露了他願意做交易之餘,同時反映玩弄這種「不確定性」、反覆無常的策略於股掌,製造混淆,令自己維持強大。
著名學者沃爾特(Stephen M.Walt)亦撰文批評特朗普有意控制傳媒,是獨裁者的表徵之一,一旦真的出現這些情況,恐怕美國民主要面對風險。

特朗普(左)周二突然回心轉意,與《紐時》董事長及記者職員見面。(美聯社)

特朗普與傳媒的關係可謂愛恨糾纏,美國的記者也不太喜歡他,那特朗普該如何做呢?特朗普周二說,若果《紐約時報》董事長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認為他在某方面做錯了,有一個簡單方法:直接致電他。話雖如此,特朗普為人似乎反覆無常,許多人認為他的意見不夠實際,紐約大學教授羅森(Jay Rosen)形容,由於特朗普「有很多地方做錯了」,這令蘇茲伯格不知何時才致電他。

「他喜歡做交易 渴望去取悅」

BBC駐美國記者麥克凱維(Tara McKelvey)昨日撰文形容,特朗普自願提出這種「待遇」,透露了他的管理風格:他喜歡做交易,並似乎渴望去取悅。這種交易,也反映了特朗普與傳媒關係的基本事實:他願意作出改變去取悅別人,或者當這種改變適合他。任何事是可以商討的,包括會晤時間表、事實的「擺位」等等。

在競選期間,曾聲言要築起美墨邊境圍牆,禁止移民偷渡。但當選後,他態度變軟,說可能會起圍欄。令人意外的是,曾要求刑事調查捲入使用私人電郵伺服器醜聞的希拉里,但當選後,意外地說「不想再傷害她太多」。在與傳媒打交道,特朗普曾在社交媒體批評記者報道不實,雙方關係充滿誤解,帶著憤怒。但他周二(22日)願意為《紐時》在最後一分鐘更改行程,頗令人意外。

他在Twitter更利用傳媒作為攻擊的標籤,曾稱《紐時》是「失敗」傳媒組織,又攻擊其他記者報道不實,令記者們頗不喜歡。就算他當選後,在Twitter引述《紐時》稱特朗普相信很多國家應擁有核武,特朗普批評他們不誠實,並指自已沒有說過。不過,他曾向《紐時》記者表示,認為若果日本擁有核武,將會更好。

特朗普上台兩周多後,雖然示威活動減少,但他的大樓外,在感恩節之時,仍要加強戒備。(美聯社)

玩弄「不確定性」策略 維持權力

記者麥克凱維形容,特朗普希望記者喜歡他,選擇向電視記者及《紐約》職員會晤,又邀請其他記者到他的高爾夫球會參觀。特朗普又是一個新聞的消費者,看新聞讀報紙,想知道別人正在想甚麼。他尤其注意有關自己的文章,並讓記者知道他不喜歡的地方。

自從特朗普當選後,部分政策態度和立場明顯不同,記者麥克凱維指出,特朗普有意製造大量不確定性(Uncertainty),讓記者嘗試發揮。教授羅森形容,「這將會是特朗普治下黑暗及危險的東西。」他強調,「在威權政體下,混淆(confusion)是基本…混淆是政治工具,維持領袖權力。

有評論認為,特朗普使用這種「招數」,似乎漸漸邁向威權政體下的獨裁者的路線。著名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沃爾特(Stephen M. Walt)在《外交政策》撰文談及總統是獨裁者的10種特徵,其中頭兩項即談及如何利用傳媒維持統治,內容更見針對特朗普。他憂慮美國的民主體制將會面對風險。

或控制資訊流通

沃爾特提到第一種表徵,是有系統地威嚇傳媒。喬治奧維爾在他的著名小說《1984》提到,獨裁者靠控制資訊流通生存。但在民主制下,自由、有動力、機警、敵對的媒體被視為民主自由的核心保證,若沒有這種媒體,人民便無法得知領袖想甚麼。沃爾特指出,特朗普上台,似乎靠誇大及說謊策略,美國民眾無法透過正確及獨立的資訊認真判斷他的表現。若果特朗普政府嘗試透過制定政策限制傳媒的出版自由,或者威嚇傳媒組織等等,這將會是最大的表徵。

特朗普曾在今年2月稱,擬修改誹謗法例,容許公眾人物更容易起訴傳媒。他或者透過聯邦通信委員會的監管權力,騷擾尖銳的傳媒;若果《紐時》等傳媒對特朗普批評太嚴厲,也可以禁止採訪;又可以比奧巴馬更強硬地對付泄密者,及起訴使用機密來源的記者等等手法。

或拉攏傳媒支持

第二種表徵是在嘗試打壓傳媒之時,特朗普正在用總統之拉攏傳媒的支持,從而建立支持特朗普的「網絡」。首先,他可透過官方新聞機構,發布一係列傾向特朗普的報道。在特朗普理想世界,美國民眾會從多個渠道獲得新聞,包括可以欺騙公眾的特朗普Twitter。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