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銷售雖下降 蘋果有力再創高峰 全因貧富懸殊
蘋果公司(Apple)的iPhone自其推出以來,每次新產品發售均成功掌握消費者心理,但與其形容蘋果是策略成功,倒不如說是因為社會財富趨向兩極化,才造就天時地利讓蘋果突圍。縱然蘋果iPhone銷售額今年首季增長只有0.4%,但蘋果只要社會一日出現貧富懸殊和財富分配不公等現象,蘋果財源會繼續滾滾而來。
蘋果前工程師曼斯福(Bob Mansfield)曾指:「蘋果希望製造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產品。」然而觀其近年策略,蘋果漸漸亦製造「僅最富有的人可以使用的極奢侈品」。而此取向正因貧富懸殊而來。
蘋果=生活態度?全因沃荷效應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說過:「美國最美好的地方是,最富有與最貧窮的消費者均購買同樣的產品。」因此平常人飲可樂時,也可想像總統及荷里活巨星也飲用一樣的可樂,消費者從而得到滿足,美國作家斯隆形容此現象為「沃荷效應」。
「沃荷效應」同樣可見於iPhone之上,平常人也可負擔到一部走在科技前端的手機,與名流總統享用一樣的科技,使「果迷」願意花雙倍價錢購買iPhone。這效應亦解釋了iPhone 5C的失敗,因當你使用5C,即代表你無力負擔5S,而這帶來的效果與「沃荷效應」背道而馳。
貧富差距大 助擴高價市場
但使價錢普及化亦同樣令蘋果無法賺取更大金額。現時的市場、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因貧富差距擴大而呈現一種兩極化的「啞鈴現象」(Barbell effect),即企業開始將其業務兩極化,以手機市場而言,最有利可圖的方法,是向最高端或最低廉的市場定位走。
「啞鈴現象」從不少消費品市場均可發現,在智能手機市場更能明顯體現。低價區已由Android手機及不少廉價品牌如小米、OnePlus等佔據,並於低收入國家包括中國及印度取得亮麗業績,以小米為例,去年共售出7000萬部手機。明顯地,定價一直高企的蘋果,則將iPhone打做成較其他手機更高人一等,同時令用家自覺有生活品味,並朝着奢華手機市場開發,即爭取啞鈴的另一端。
根據樂施會最新研究指,全球最富裕1%人口的財富,已經超越了其餘99%人的財富,而首62名富豪的財富於過去5年上升了5400億美元,從這些跡象可見,貧富懸殊愈趨嚴重。隨着貧富差距愈大,愈來愈多人能付出更多金錢換取更大的滿足感,蘋果現時除本身定位屬中高價的iPhone以外,亦推出了極高價奢侈品系列。
從名牌挖角 積極研發貴價無人車
要達致奢華,產品的定價須比一般產品貴上十倍百倍,以拉開距離。去年3月,蘋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與世界名牌愛瑪士合作推出特別版,售價最高逾12萬元,被視為結合奢華時尚與電子產品的新嘗試,亦成為首款定價1萬美元以上的蘋果產品。另外,蘋果近年亦積極研發無人駕駛車,售價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這些奢侈品與手機不同,專攻最富有的一小撮人。
另外,從蘋果的高層人事變動亦可窺一二。由2013年起,多名出身自世界高端名牌的高層加入蘋果,包括Burberry前行政總裁阿納德斯(Angela Ahrendts)、聖羅蘭前行政總裁德內夫(Paul Deneve)及豪雅(TAG Heuer)副總裁普魯尼歐斯(Patrick Pruniaux),不難聯想到蘋果此舉是為打造品牌高端形象。
國家 | 堅尼指數 |
美國 | 41.1 |
中國 | 42.1 |
香港 | 53.7 |
要乘着貧富懸殊之勢進攻高價電子產品市場,可預見蘋果將會把重點放在貧富懸殊嚴重的地區如中國及美國,而非財富較平均的丹麥等地。而奢侈品市場對價錢並不敏感,對富豪而言,10萬與20萬元的奢侈品並無分別,定價再高,只要能帶給他們滿足感、成為富裕象徵,富豪都樂意購買,而當中的社會因素可能比產品本身質素更大,因而可為蘋果帶來驚人的收益。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