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ine》專輯推出45周年 愛與和平傳揚世代
每個年代總會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曲,見證着歷史變遷,譜出一代人的心聲。已故英國著名音樂人約翰連儂(John Lennon)在越戰期間所創作的反戰歌曲《Imagine》,正是上世紀家喻戶曉的名曲。
同名專輯於1971年9月9日率先在美國面世,共收錄了10首歌曲,其中歌曲《Imagine》是他離開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後最受歡迎的代表作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Imagine》歌曲旋律簡樸,歌詞卻帶有政治意味,由於風格與他以往的作品不一樣,引起樂迷熱烈討論。歌詞寫道:「想像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想像每個人活在當下;想像沒有國家,沒有人為此犧牲;想像沒有宗教,想像我們真的活在和平之中。」約翰連儂作為反戰主義者,透過這首歌引導樂迷憧憬跨越種族、宗教、民族界限的美好生活,為那些飽受戰火摧殘的平民,唱出了對世界和平的期盼。
這隻專輯由約翰連儂、其妻小野洋子和史佩克特(Phillip Spector)共同製作,從1971年5月開始在英國錄音室錄製,兩個月後移師到美國紐約唱片工場進行後期混音工作,於9月9日正式發行,並於一個月後在英國發行。《Imagine》隨即登上各大音樂排行榜的榜首,成為他銷量最高的專輯之一。
音樂宣揚世界大同觀
聽音樂除了有減壓作用,批判社會性質的歌詞極具感染力。當音樂與政治連繫上,更有助啟發年輕一代思想的蛻變,影響世界。1980年12月8日約翰連儂在紐約寓所被瘋狂樂迷槍殺,死時年僅40歲,流行樂壇從此失去了一位傳奇人物,舉世震驚,但他的音樂並沒有隨着時光的流逝被人淡忘。
對於冷戰時期,活在極權統治下的人民來說,約翰連儂的音樂起了另一層意義。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有一幅連儂牆(Lennon Wall),它原本只是位於修道院大廣場的普通牆壁,毫不起眼。1980年代起,捷克斯洛伐克人在牆身畫上約翰連儂肖像的塗鴉、《Imagine》以及寫上披頭四的歌詞。
約翰連儂漸漸成為當時青年心中的和平主義者,他們把對總統胡薩克領導下的捷共感到憤怒,並發洩在這面牆,牆上寫滿了反對字句和標語,連儂牆因此成為這一代人追求理想及和平抗爭的象徵。最終當地青年與政府爆發衝突,政府甚至以「約翰連儂主義者」形容這群示威者,數百人捲入事件。
歌詞啟發捷克青年勇武抗爭
當年牆上的約翰連儂肖像和歌詞早就被新塗鴉覆蓋,但多年來不斷有人重繪圖案,意味着政府愈是容不下反對聲音,人民愈要以雞蛋之力對抗高牆。時至今日,連儂牆變成旅客必訪的捷克景點,任何人都可自由在牆上塗鴉。
2014年9月香港發生雨傘革命,警方施放多枚催淚彈和胡椒噴霧都驅散不了抗爭者,當時金鐘佔領區天橋曾掛着巨型布條,寫上一句歌詞:「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正是約翰連儂名曲 《 Imagine》 的歌詞。橋下掛着「連儂牆香港」橫額,牆身貼滿一張張色彩繽紛的便條紙,一紙一心聲,吐盡香港人對未來的願景。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