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紅色名錄 被視為生物多樣性權威指標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大熊貓數目回升,不再瀕危,但4種大猩猩列入極度瀕危。決定哪個危、哪個不危的紅色名錄,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聯盟在二戰後成立,宗旨在於喚起各界關注,採取必要措施避免物種走向絕種。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簡稱IUCN)成立於1948年10月,總部位於瑞士格朗,是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亦是唯一在聯合國大會擁有常任觀察員席位的自然保護組織。IUCN擁有超過1000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會員,在全球逾50個國家設立辦事處。
IUCN一直致力於解決當前迫切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其中一項任務是推動社會各界維護生物多樣性。它所發布的紅色名錄,被認為是反映生物多樣性狀況的最具權威指標。該名錄由1963年開始編製,是IUCN評估大批物種及亞種的絕種風險後,編制而成的,旨在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以避免物種滅絕。
主要的評估機構包括國際鳥盟、世界保護監測中心及IUCN轄下的物種存續委員會等。這些評估機構會根據物種數目的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準則,將物種區分成9個級別,分別是絕滅、野外絕滅、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以及未評估。紅色名錄還收集了物種所面臨的威脅、生態需求、以及如何避免物種滅絕的資訊等。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