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國際擴張 建多元平衡2.0版產業生態
最近公布今年第二季業績的阿里巴巴集團,交出一份亮麗的成績表,收入增長59%,創2014年上市以來新高。然而,阿里帝國志不在此。集團目前擁有進出口、雲計算、移動業務等多個平台,在中國呼風喚雨,但要支撐其1.87萬億港元的市值,首要任務仍是「國際化」。為此,集團積極放下電商平台的形象,並建議G20國家成立世界電子貿易平台(eWTP)及網上絲綢之路(eroad)。阿里為求建立多元平衡的2.0版產業生態,所作的佈局殊不簡單。
打開阿里公布的最新季績,總營收達到321.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59%,創集團自2014年上市以來最大升幅,遠超華爾街分析師的一致預期。其中,「中國零售平台」收入仍為主力,達到233.8億元,佔總收入72%。
撇開這個數字,今次是阿里巴巴最後一次在季報中披露商品交易總額(GMV),同時首次分別列出4大業務的表現,包括核心電商、雲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及創新項目和其他業務。這個新安排,意味阿里巴巴有意淡化自身的電商角色,開始在其他範疇發力。
今年6月阿里巴巴在杭州總部舉行投資者日大會時,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便開腔揚言︰「GMV從來不是我們的核心指標,商業的基礎設施才是。」事實上,從零售和B2B交易平台這「老本行」,到新冒起的雲計算、螞蟻金服、菜鳥網絡等業務,阿里正進行一場蛻變過程,業務已從1.0版電商,向國際擴張,企圖建立多元平衡的2.0版產業生態。
倡議建立跨國電商平台
阿里巴巴的蛻變之旅,始於擴大版圖,銳意在中國電商市場站穩一哥地位之外,亦努力開發海外市場。今年4月,集團宣布斥資10億美元收購東亞最大電商平台Lazada控股權。翻開季績,阿里在中國的零售平台收入按年增長49%,但國際零售市場的發展速度更快,按年增長123%,達到11.2億元,首次衝破10億元的門檻。金額雖少,但未來增長空間無限。根據顧問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的數據,電商現時在東南亞零售當中佔比不足1%,遠低於中國(8%)、美國(8%)及歐洲(6%)。
不過,除了東南亞市場,馬雲亦劍指全球。他於今年6月16日的二十國集團﹙G20﹚工商界活動論壇上,建議G20國家支援建立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台)和eroad(網上絲綢之路),促進跨國電商的發展。「我們必須去改變、必須創造一個新平台,在這個平台上面我們不再是互相的爭論,在這個平台上我們分享貿易,分享文化。」馬雲稱。
「大文娛」按年增長286%
他的提議得到不少和應,並寫入B20中小企業發展議題組向二十國集團峰會提交的政策建議報告。美贊臣行政總裁Kasper Jakobesn表示,過去的貿易大多為大公司服務,但世界經濟的脊樑其實是中小企業,科技就給了世界一個「扁平化」的機會,消除因地域產生的歧視;印尼貿易部長Thomas Lembong亦預言eWTP可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孿生兄弟,由於WTO周圍的血管都被阻塞了,電子商務可以為其搭建一個暢通的支血管。
推動電商全球化之外,阿里巴巴已為10年後佈局了「Double H」產業─健康(Health)和快樂(Happiness)。其中快樂,指的是阿里業務中「媒體與娛樂事業」的部分,也是今次季績的主要爆發點,收入達到31.35億元,較去年同期8.12億元大增286%!
阿里集團CEO張勇6月15日宣布阿里成立「大文娛」板塊,包括阿里影業、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遊戲及阿里文學等。阿里「大文娛」成為阿里王國中增速最快的一環,主要得益於去年全資收購內地視頻巨頭優酷土豆。
阿里巴巴前年收購UC優視亦漸見成效,其UCWeb移動瀏覽器是全球排名第三的移動瀏覽器,中國市佔率排第一,印度和印尼也都有 50% 的市佔率,全球月活躍用戶高達四億。過去一季UCWeb的移動搜索、新聞推送和遊戲發行等的增值服務收入有所提升,亦是媒體與娛樂事業版塊大爆發的一大功臣。
轉型為數據公司
阿里十年計劃中的另一個「H」(Health),指的是數據醫療,透過大數據為病人分析病因,甚至提供解決之道。數據醫療在阿里巴巴現有業務當中對應的是「雲計算」業務。阿里雲不只是着眼於短期的雲端技術,也不只是數據醫療,更是馬雲整個「數字化未來」的基礎。阿里雲總裁胡曉明曾表示,未來阿里巴巴集團不再只是電子商務公司,而是一家數據公司。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亦表示︰「數據是阿里巴巴的核心資產。我們各項業務是寶貴用戶數據的來源地,這些數據將用於未來發展,並為我們的生態系統帶來新的動力。」
「雲計算」業務本季度收入取得156.3%的高速增長,至12.43億元,雲端服務付費用戶增加1倍到57.7萬名。雖然用戶數量和營收持續高速增長,但因為阿里雲跟美國雲端技術知名品牌AWS和微軟的Azure激烈競爭,目前仍處於需要巨額投資的投資期,仍錄得4.39億元營運虧損。
阿里巴巴CFO武衛表示,阿里雲業務已經非常接近收支平衡,但目前仍然以擴大市場領先地位為主。這是阿里巴巴又一次對未來的大賭注,透過不斷「燒錢」,在大數據的競賽中力追亞馬遜的AWS。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雖然阿里雲仍是虧損,但隨技術不斷完善和用戶持續增加,估值將會大大提升。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董事長蔡崇信在財報發布會上推算,中國「雲計算」市場估計會達到300億美元規模,是現時阿里雲計算收入的「很多倍」。
未來發展存暗湧
回看過往阿里巴巴的部署和併購方式,往往是從合作到融資入股,由小股東到全資大股東,收購優酷土豆和UC優視便是如此。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在初期用較少的資金就可以「沾手」和探清楚一個行業的前景。當某一市場成型,阿里就可以快速入股,加強對該公司的控制,甚至完全收購該公司,擴展王國版圖。
阿里這種以核心電商業務為主,積極投資其他業務的方式看似理想,但背後亦存在暗湧。阿里的電商業務雖然持續增長,但外界對這些亮麗的數據不無質疑,今年初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發起對阿里巴巴會計操作的調查,主要包括「雙十一」商品交易總額和阿里旗下的物流企業菜鳥網絡的會計操作。
華爾街大空頭查諾斯(Jim Chanos)是最早發現安隆公司(Enron)財務造假的其中之一,他早前也表示,運輸是電商的業務核心部分,但是阿里巴巴卻沒有公布物流運輸成本,而是將物流運輸歸到旗下的「菜鳥網絡」當中,令外界根本無從得知阿里巴巴到底有沒有賺錢。他形容這種「資產負債表外實體」(off-balance-sheet entities)的手法跟安隆同出一轍,「阿里巴巴的會計報表位列我見過的最有問題的報表之一。」
雖然阿里眾多電商以外的業務增長迅速,但大部分都是處於投資期,還未實現盈利。
這季度,阿里文娛集團、創新業務及阿里雲分別錄得18.53億元、15.72億元及4.39億元的營運虧損。在出海的過程,如果阿里巴巴核心的電商業務增長放緩,其他業務又遲遲未賺錢,這些日積月累的巨額開支隨時侵蝕阿里巴巴王國的基石。阿里「出海」,絕非一帆風順。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