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富裕獨生子女 每周做6小時功課 專家:功課有益在於題材
眾所周知,香港學生學業壓力大,人人做功課做到「無停手」,慘變功課奴隸。早前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全球46個國家及地區中,香港學生花在做功課的時間是全球第二多,僅次於俄羅斯,逾五成學生每日用超過一小時做功課。最少的是荷蘭,近兩成學生基本上「零功課」。
澳洲學生每周做4小時功課
澳洲市場研究機構羅伊摩根(Roy Morgan Research)去年訪問了當地1,682名10至13歲的學生,發現每人每周平均用4小時做家課,比2007年時多花40分鐘。研究指學生們平日花37分鐘做功課,周末則花近一小時。調查亦發現,受訪者每周平均花12小時看電視,10.5小時在家中上網和5.5小時玩遊戲機。住在悉尼、13歲的哈里斯(Lily Harris)表示:「我覺得現時的家課量合適,幫助我溫習學到的知識。我不想做太多作業,太大壓力了。」
有兄弟姐妹 做功課時間少30分鐘
調查還發現,亞裔、家境較富裕、沒有兄弟姊妹的女孩,花在家庭作業的時間最長。亞裔學生每周平均花6小時做功課,比平均值多兩小時。如果依性別來看,女生比男生每周多花一小時做功課。研究同時發現,學生若多一個6到13歲的兄弟姐妹,每周做作業的時間便相應地縮短半小時。另外,做功課時間亦與家庭收入掛鈎。每年家庭收入超過20萬澳元(約120萬港元)的學生,每周花4.57小時做家課。而父母年薪少於4萬澳元(約24萬港元)的學生,則較前者少約一小時。
專家倡10分鐘原則
墨爾本教育研究學院教授哈蒂(John Hattie)強調,功課是否對學生學習有裨益在於它們的題材,而並非學生花在做功課的時間。他認為如果功課跟學生已學過的內容有關,那麼就有成效。如果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或他們得自己解決的課題,效果則非常低。有關學生應該做多少功課,加拿大學者提議採用「10分鐘原則」(10-minute rule),即是年級乘以10分鐘等於每天做功課時間。例如6年級的學生,每天做功課的時間最好是60分鐘。如果將閱讀時間也計算在內的話,則將年級乘以15分鐘。有學者指,功課是否對學生學習有裨益在於題材,而並非他們花在做功課的時間。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